小兄妹生日會籌款助非洲貧童 讓愛跨越千里

父母把孩子視為心頭肉,望子成龍是再平常不過,但面對複雜多變的成人世界,父母盼望的,可能只是孩子能成為善良、具同理心的人。如此品格,未必是任何一個索價上千甚或上萬的訓練班或課程可以成就得到。今年八歲的袁文韜(Wilfred)四歲起就主動透過生日會籌款,助養一個與他年紀相若的非洲女孩,更感染妹妹袁心瓛(Katelyn)往後每年同樣舉辦愛心生日會。這對小兄妹如此懂事,全因父母悉心的教導,使他們的愛心可以蔓延至千里以外的非洲大陸。

在Alice與Ron的支持下,Wilfred與妹妹發揮善心,助養盧旺達女孩Amina。

 

孩子無懼 慈善機構逐間致電

故事要從四年前說起,當時只得四歲的哥哥Wilfred主動提出即將舉行的五歲生日會不要禮物,只是希望來祝賀的賓客可以捐錢幫助貧窮的小朋友,而他眼中貧窮的小朋友,就是非洲的小朋友。

當時只有4歲的Wilfred主動提出透過生日會籌款幫助非洲的貧苦孩子。

 

向來放手讓孩子嘗試的媽媽Alice上網找來一堆慈善機構的電話號碼,著Wilfred自行致電查詢各機構是否接受這樣的籌款方式。Wilfred遂鼓起勇氣逐間致電,卻屢次碰壁,「我跟他們說,我想在生日會放一個箱,籌錢幫助非洲的小朋友,但他們都說不可以,因為我只是一個小朋友,不是以公司名義做這件事」,皇天不負善心人,後來Wilfred找上國際培幼會,得償所願,在生日會放置捐款箱,並擺放小冊子,向賓客介紹培幼會的工作並募捐,反應熱烈,Wilfred得以首嚐助人為快樂之本的滋味,及後更拉攏妹妹Katelyn一起,往後年年舉辦愛心生日會。

比起生日禮物,Wilfred更希望賓客捐款支持,所以主動帶客人到放置捐款箱的角落參觀。

Wilfred的5歲生日,不只接受祝福,更將祝福帶到世界另一角落。

 

孩子對金錢沒什麼概念,Wilfred對首次籌得港幣四千多元興奮不已,「他以為四千多元是很多錢,到我們拿善款到培幼會辦公室,他聽到助養兒童每個月要二百多元,原來四千多元只夠助養約20個月,他瞬間變得失落」,媽媽笑說。但在父母眼中,讓兩兄妹與遠在非洲盧旺達的助養女孩Amina連結,走進彼此生命,比善款金額重要得多。

受哥哥影響,妹妹Katelyn去年的4歲生日會,亦開始籌款支持培幼會。

 

鑽進被窩大哭 皆因女童有米可種 

香港與非洲,對小兄妹來說彷如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但助養讓Wilfred和Katelyn更體會到非洲孩子每日面對的艱苦生活,「Amina很窮,沒有東西吃,要喝泥水,但我們助養她之後,她寫信告訴我們,現在她可以自己種稻米吃,我知道之後很開心」Wilfred興奮地說。Alice更指兒子當時感動得鑽進被窩裡哭起來,這顆單純助人的赤子之心,實在無價。

 

與助養孩子同行 一起成長

「小朋友其實很細心,他看到Amina寄過來的相片,身上穿的都是同一件衣服,他問我為什麼,我解釋可能這就是Amina最美的一件衣服,他比較感性,說到這些都會眼泛淚光。而當他知道當時5歲的Amina終於可以上學,感覺和Amina的差距逐漸拉近,他們又會很開心」,助養除了讓兩兄妹看到不一樣的世界,亦讓他們更懂感恩。

「他們不會鬧彆扭說要買玩具,甚至會阻止我買東西,說我已經擁有很多,有些小朋友連食物衣服都沒有,問我為什麼還要浪費金錢,所以反而是他們的行為提醒了我」,Alice說。

父母教育 功不可沒

小小年紀,已經勇於提出想法及作出行動,全靠父母在背後默默支持和鼓勵,「我們從來不主張打罵,反而是鼓勵他們嘗試,陪他們一起去做,失敗也沒關係,事後可以一起檢討,始終爸爸媽媽無法陪他們到老,愈早放手愈早讓他們有一個願意嘗試的習慣,累積下來他們就可以自己完成很多事情」,爸爸Ron說。

 

Alice亦堅持事無大小都與孩子一同經歷,「每年我都會帶同兩兄妹一起將善款送到培幼會辦公室,盡量讓他們多參與多經歷。每次收到培幼會的信件,我也會讓他們自己拆,他們會好奇問Amina怎麼會懂英文,我就會解釋是培幼會的職員幫忙翻譯,我們才可以和Amina通信,讓他們知道背後其實很多人協助才可以成事」,因著父母支持,Wilfred和Katelyn得以發揮無窮力量,在自己和Amina的成長路上,燃起點點燭光,照亮彼此。

兄妹倆偶爾會與Amina通信,每次收到她的回信和相片都興奮不已。

助養兒童,讓您的孩子與貧困孩子同行成長

您都可以像Alice和Ron一樣,參與「童助童愛」計劃,以子女名義助養發展中國家的兒童,每日8元,與子女一起改寫貧困孩子的生命,並一同參與體驗工作坊,了解發展中國家兒童的生活。

立即助養

 

此文章於4月1日《都市日報》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