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鼓大師憶助養 激勵傳大愛

在香港,大眾對鼓樂未必十分了解,可能反倒對曾風靡一時的電子遊戲「太鼓之達人」更為熟識;而一隊以傳統和太鼓作基礎的本地薑鼓隊「激鼓樂社」,卻打出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鼓社由敲擊大師梁榮華(人稱Ban哥哥)於2006年創辦,曾參加包括七一匯演等各類本地及海外大型演出,成績斐然、聲名遠播。Ban出身貧寒,從小生活困窘,幸得契爺契媽助養,生活得到改善。及後他不懈拼搏,成功改變命運,展現一代堅毅不屈香港人的精神。

Ban兒時生活困窘,幸得契爺契媽助養,生活得以改善。他不懈奮鬥拼搏,創辦鼓社,更藉此幫助邊緣青年重建自信。

助養改變淒涼童年

踏入鼓社,來自世界各地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鼓映入眼簾,鼓社掌門人Ban神采奕奕、打扮入時,絲毫不似已年過六十。爽朗的他提起童年,用得最多的詞卻是「淒涼」。「小時候住在灣仔天台木屋,沒有廁所,一家八口的生活只靠在地盤工作的爸爸支撐。」Ban說:「連吃肉都是奢望,好淒涼,過年時也不敢開門拿利是,因為我們沒錢給別人。」

幸運的是,透過培幼會,Ban獲得了遠在美國的契爺契媽助養。「每月45元在那時是很大一筆錢,全家都受惠。我和兄弟姊妹能繼續讀書,偶爾能買肉吃,逢年過節有禮物,平時有奶粉、衫褲鞋襪。助養,讓當時的我有了少少童年樂趣。」

Ban帶領鼓社成員支持培幼會的活動。

Ban記憶最深刻的是有一晚,契爺契媽與一班美國人到家中探望他,Ban說:「他們見到我的居住環境,非常驚訝,甚至流眼淚,也許是無法想像我們的生活會如此淒涼。他們掏出身上全部的紙幣、硬幣給我,我能感受到他們是傾其所有地幫助我。」

與鼓結緣 以鼓助人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為了幫補家計,小學六年級時Ban便不得不到夜總會當起雜工,誰知,竟從此與鼓結下不解之緣。「記得那晚台上表演著艷舞,但我卻被強勁的鼓聲吸引,一下子就愛上打鼓。」為學習打鼓,Ban用盡方法,曾參與工會活動以換取學習打鼓的機會,又傾盡當游泳教練賺到的薪水聘請老師,走遍世界各地學習打鼓。

談到成立鼓社,Ban不諱言最初是帶有私心。作為單親爸爸,Ban希望找一班小朋友陪兒子一起成長。「也許是『物以類聚』,很多參加打鼓的小孩都是單親。」鼓隊成立後,教會、戒毒所等亦不斷轉介戒毒、輕度弱智及邊緣少年到鼓隊,Ban來者不拒,耐心教他們打鼓,帶他們重返正途。「許多人因為這個鼓社多了個機會,能夠重獲認同,自力更生。」

鼓社如今成績斐然、聲名遠播,各種演出邀請應接不暇。

雖然創建鼓社的初期滿途荊棘,種種辛酸艱難不足為道,但Ban從未想過放棄,為鼓社投入全部心血。從最初自掏腰包爭取表演機會,到如今各種大型表演、商演應接不暇,不變的是對鼓樂的熱愛和初心。甚麼時候退休?Ban笑說:「我不會有退休的一天,就算坐輪椅,都要繼續打鼓。」

苦心人,天不負,陣陣鼓聲,打出的不正是肯捱肯搏、自強不息的香港精神?

鼓樂與愛薪火相傳

如今,Ban透過培幼會助養了五位中國內地的小孩。早前,其中一位西安助養兒童小蕊來港參加夏令營,Ban更專程抽時間去探望她,留下珍貴回憶。

早前,助養兒童小蕊來港參加夏令營,Ban專程前往探望,並送她書包等文具。

「在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培幼會好像一隻手拖住我,讓我沒有行差踏錯,令我今天能有少少成績,更影響了我做人的態度。我也親眼見到許多年輕人因為我曾經扶過他一下,今天能夠成才。所以大家有能力的時候,應該去幫助別人。」

兒子Hubert(左)如今子承父業,將鼓樂及愛心發揚光大。

Ban的助人精神亦影響了兒子Hubert。Hubert主修兒童身心發展,美國學成歸來後子承父業,如今不但是鼓社的台柱,帶領鼓社發展壯大,更開辦了兒童鼓樂課程,幫助許多自閉或有情緒問題的兒童。Hubert說:「有些事比錢更重要,我能做自己喜歡的事,能將自己的知識運用到工作中,幫到更多小朋友,這是由心而發的,而不是利字當頭。」「從心出發,不望回報」,亦是我們助養者的態度。

 

*國際培幼會多年來致力在世界各地推動兒童權益,發展項目和捐助模式至今亦有所轉變。這個故事是我們歷史和轉變的一部分,並不反映我們現有的發展項目及捐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