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涌兒童留聲台 「小小調查員」 成果發佈會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12條列明,「參與權」是兒童的基本權利,兒童在任何影響自身的事項都有表達意見的權利。然而,本港雖然已有不少機構一同推動兒童參與權的發展,但坊間依然缺乏足夠機會讓兒童為自己關心的事物發聲。自2020年起,承蒙國際培幼會資助,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推行「葵涌兒童留聲台」,旨在讓兒童認識並識別社區中與他們保護和發展切身相關的問題,並針對這些發現開展兒童主導的行動。「小小調查員」活動就著三大由兒童共議選出的社區議題,包括:疫情對於不適切居所的兒童的影響、改建梨木道公園及兒童友善的生活圈應有的社區設施,進行社區研究並發佈結果。本計劃今早舉辦了「小小調查員」成果發佈會,總結兒童於階段性活動期間進行社區研究的經驗,而兒童小組成員、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高級服務協調主任陳清華先生、國際培幼會總幹事蕭美娟博士及專業協作者亦出席作現場分享。

計劃活動「小小調查員」於2022年2月至2022年7月期間舉行,由十八位八至十二歲,來自石籬及葵芳兩區的社區小幹事(下稱小幹事),分別就著三大由兒童共議選出的社區議題,進行社區研究並發佈結果,寄望可將收集到兒童聲音表達出來,讓更多的區內居民及社區人士了解及聆聽到兒童的聲音和意見。

三位「小小調查員」兒童代表分享了他對進行社區研究的經驗,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高級服務協調主任陳清華先生、國際培幼會總幹事蕭美娟博士及專業協作者亦出席作現場分享。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高級服務協調主任陳清華先生表示:「於2020年起,承蒙國際培幼會資助,本機構有幸推行「葵涌兒童留聲台」計劃,旨在讓石籬及葵芳區的兒童認識並識別社區中與他們切身相關的問題,並針對這些發現開展兒童主導的行動。於未來的日子,我們冀盼能繼續聆聽兒童的聲音,從孩子的視角了解他們的需要和意見,更有效地協助他們發展,推動社區有更多的機會展現兒童的聲音。」

國際培幼會總幹事蕭美娟博士表示:「『葵涌兒童留聲台』根據國際培幼會制訂的『兒童參與社區發展五部曲』進行,逐步實踐以『兒童為本』的兒童參與。很高興看到小幹事成員從活動中透過社區研究的方式關心社區,利用問卷調查的方法收集兒童意見,整合成具體而充實的建議,就關心的社會議題發聲。希望社會能夠提供更多的機會予兒童參與決策,鼓勵兒童勇於表達個人意見,為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

國際培幼會總幹事蕭美娟表示希望社會能夠提供更多的機會予兒童參與決策,鼓勵兒童勇於表達個人意見,為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

於活動初階段,透過整合過往計劃兒童共議的社區事務,小幹事選出三大社區議題,並分為三組於2022年2月至5月期間以網上小組形式進行討論,於3月初本機構有幸邀請本土研究社成為本計劃的專業協作者,為小幹事提供網上社區研究工作坊,學習在家進行社區研究的方法。及後,小幹事於小組一同共議並制定相關議題的研究題目方法及對象,並於4至5月進行調查並一同分析數據,討論出相關議題的兒童建議。疫情緩和後,小組於6月至7月期間以實體小組進行,小幹事自行規劃是次展覽攤位並製作相關展品。

近八成劏房兒童反映疫情期間視力及體能變差 逾半劏房家庭關係變僵

自2019起,香港深受疫情影響,小學生多次因疫情而需要停課,長期逗留在家。社區小幹事許銘軒留意到此狀況會對兒童成長造成影響,特別是對居住於不適切居所的兒童,希望透過是次研究提升社區對於此議題的關注。小幹事利用問卷調查的方法,收集區內居住於不適切居所的兒童意見,當中收集到共70份有效問卷。

調查發現,近八成受訪兒童表示疫情期間視力與體能顯著變差,相信與長時間網上上課及缺乏運動有關。因應停課,劏房兒童不但沒有了每週基本的體育堂,加上家居環境狹小欠缺運動空間,而公眾遊樂場關閉,更導致兒童失去日常遊玩的地方,令兒童體能每況愈下。就於學業影響,近九成兒童於問卷表示,在疫情期間學業顯著變差,小幹事分析指,基於網課學習體驗比實體課堂差,突如其來的假期,中斷了學習,同時缺乏其他學業支援,包括功課班、個別科目補習等,令學童更難追上學習進度。

在家庭關係及精神健康上,有八成兒童認為疫情期間生活沉悶,逾六成更感到不悅及無奈,小幹事分析認為停課停學、長期逗留在私人空間不足的劏房環境中,令劏房兒童衍生許多負面情緒和無力感,基層家庭更難以提供多樣化的活動予兒童,令劏房兒童疫情下的生活更為困難,長遠而言,對基層劏房兒童的精神健康構成威脅。另外,逾半受訪兒童反映疫情期間家庭關係變差,由於劏房環境狹小,缺乏足夠私人空間,疫情期間更容易與家人爭吵,一旦發生爭吵更容易越吵越兇。

就著研究結果,社區小幹事許銘軒建議政府應為劏房兒童提供疫後支援,包括提供免費視力檢查,以彌補過往兩年錯失的學童保健服務;撥款給予學校或非牟利機構提供更多社區親子活動,以維繫親子關係;學校應提供更多免費的課後學習支援,包括課後功課班、補習等,讓基層學童可以追回學習進度。

兒童事務委員會非官方委員黃梓謙表示,疫情令兒童長留在家,直接令基層兒童肥胖及影響視力,建議多鼓勵兒童走出社區。

梨木道公園僅獲區內兒童評為54分 逾九成兒童支持遊樂場翻新

2019年施政報告中,政府宣布將會為全港一百七十個公園進行規劃改建,當中梨木道公園已於2021年度列入葵青區會改建的公園,然而小幹事發現,政策公布至今,政府甚少進行公眾諮詢,負責部門亦甚少就改建公園收集兒童建議,小幹事希望透過是次研究提升社區對於此議題的關注,利用問卷調查的方法,收集區內兒童對梨木道公園的意見,當中收集到共72份有效問卷。

調查發現,近九成兒童同意梨木道公園需要進行翻新,社區小幹事梁迎樂認為梨木道公園已久經修葺,不少設施殘舊,加上全部遊樂設施也是組合式設施,設計乏味欠缺新意;除了遊樂設施外,兒童於公園中進行社交遊戲亦十分重要,無奈接近八成受訪兒童同表示在公園進行遊戲時候經常遭保安制止,令兒童感「無癮」。實際上,兒童於公園偏愛玩一些較為刺激的設施,調查中讓兒童票選他們到公園會遊玩的設施,當中以鞦韆(83%)最受歡迎;及後為滑梯(73%)與攀爬架(50%),但根據小幹事成員實地考察發現,單計葵涌區(石籬/石蔭),僅梨木道公園設有鞦韆,否則需要到葵芳或荃灣才有類似設施。鞦韆不足,導致梨木道公園內的鞦韆經常出現人龍,兒童需花時間排隊輪候,有小幹事成員反映曾經出現由鞦韆排隊需排到洗手間門口,輪候時間超過20分鐘,可見情況嚴峻。

梨木道公園作為葵涌最大的公園,當中包含遊樂場、多用途草地、緩跑徑等設施,但對受訪兒童而言卻只是剛剛合格,平均評分只有54分(以100分為滿分),小幹事分析除了因為設施殘舊外, 整體公園規劃亦欠佳,大量空地欠缺設施,而多用途草地甚少對外開放,另外,洗手間距離遊樂場太遠亦是其失分原因。

社區小幹事梁迎樂建議梨木道公園應開放多用途草地給予公眾使用,遊樂場亦應設置更多鞦韆滿足區內兒童需要,在規劃重建遊樂場時候,可於遊樂場附近設置更多讓照顧者坐下、休息的地方,一方面可便於觀察兒童安全,一方面可以讓照顧者得以休息,重新由兒童角度設計及規劃遊樂場,並為區內兒童提供更多提交意見的機會。

兒童事務委員會非官方委員雷張慎佳表示,《兒童權利公約》列明兒童有遊玩權利,6月9日立法會上政府亦對此肯定,她認為未來新一屆政府亦應繼續推動兒童參與表達意見。

劏房環境僅獲兒童評為3.9分 兒童設立8大兒童生活圈必要設施

劏房環境欠佳,有礙兒童成長一直是社區各界關注的議題。小組小幹事們有感不同的居住環境以及社區規劃,都對兒童的成長造成極大影響,故希望透過比較居住於劏房、社會房屋及公屋的兒童對自己居住環境及配套的意見,並製作兒童生活圈必要設施指標。小幹事利用問卷調查的方法,收集區內兒童的意見,當中收集到共146份有效問卷。

於劏房、社會房屋及公屋三組選擇中,劏房只獲3.9分,遠低於公屋(7.6分)以及社會房屋 (8.8分),亦是三組中唯一被評為不及格的。當中有逾九成受訪兒童同意劏房環境太狹窄,會令兒童感到不舒服,更影響他們成長。接近七成兒童同意公屋及社會房屋的單位面積較大,租金亦更為相宜。社區小幹事葉梓灝指出,劏房的面積一般只有公屋單位的一半,全家人均居住面積不足,更沒有適合兒童成長的基本生活空間;另外劏房對比公屋及社會房屋,呎租高昂,令劏房家庭百上加斤。在調查中,受訪兒童票選了理想的家居環境條件,當中衞生、通風(86%)為首要條件;兒童擁有獨立的房間(83%)列第二;第三為單位面積要大,足夠家庭人口生活。

於是次調查中,亦收集了兒童對於社區配套的意見,小幹事利用調查結果制訂了8大兒童生活圈應有的社區設施及配套,當中包括:圖書館、公園、遊樂場、街市、商場、運動場、交通設備、免費無線網絡,無論兒童居住於哪一種房屋類型,亦需要有完善的社區設備,以創造一個對兒童生活友善的社區。社區小幹事葉梓灝認為對於居住於劏房兒童來說,他們更需要有完善的社區規劃,讓他們可以於社區中獲得足夠的成長空間,補足居住於劏房中的缺失。

全港關注劏房平台代表秦海城表示,兒童所調查的社區配套正是聯合國所提的適足住屋權上的一環,建議政府需快落實本地的住屋標準。

是次計劃亦透過國際培幼會的支持,製作網上虛擬地圖,把小組成員的建議記錄下來,放置於虛擬地圖上,讓更多的區內居民及社區人士了解及聆聽到兒童的聲音和意見。本計劃期望是次活動不但能增加社區對聆聽兒童需要和聲音的關注,也能反映兒童有能力去關心社區及表達自己的意見,社會應恆常考慮納入兒童的聲音,促進兒童權利於本港的發展。

小幹事自行規劃展覽攤位並製作研究的相關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