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民女童 面對危機重重

每年六月二十日為「世界難民日」,提醒大家關注及共同解決難民問題。但最近,地中海仍接連發生悲劇,無數難民葬身汪洋大海,一張救援人員抱著難民嬰屍的相片再次在全世界引發迴響。

我們所見的悲劇只是冰山一角,難民危機亦不僅僅在歐洲發生。聯合國難民署數據顯示,全球流離失所的人數已超過五千九百萬,其中包括近兩千萬難民,超過一半為兒童。

女童需要額外幫助

布隆迪爆發的政治危機使國內情勢急劇惡化,武裝衝突已逼使近三十萬難民逃往周邊國家,據估計,盧旺達境內的布隆迪難民已有近八萬人。這些難民帶著對更好生活的期盼逃離故土,但逃至異國卻並不是美好生活的開始。難民營內擁擠、條件簡陋、缺食少水,而婦女及女童往往面臨更多威脅。

歐芙拉(Euphrasie)與丈夫及孩子逃離布隆迪,現在住在盧旺達境內的一個難民營。在難民營內,超過60%是婦女和兒童。

在難民營內為女童建立廁所,保障她們的衛生及安全。

「我們只有身上穿著的一套內衣褲及衣服,沒有換洗衣物。」歐芙拉說:「經期來臨更是噩夢,因為我們沒有乾淨的衛生棉。女性在這裡生活要承受更多艱難困苦。」

歐芙拉來到難民營後,已有三名懷孕女童分娩。「她們與其他難民一樣,每天只能吃兩餐,早上喝粥,中午吃豆子和玉米,晚上只能餓著肚子睡覺。她們沒有足夠的奶水哺育嬰兒,媽媽和嬰兒的健康都受到影響。」

向難民女童派發衛生用品。

難民營內,女童的生活亦往往缺乏私隱,更時刻擔心遭受性侵犯。

15歲的可萊絲(Clarisse)獨自生活在難民營,她的家人仍在布隆迪。可萊絲說:「我們要與男人共用廁所及浴室,這讓我覺得十分不自在,所以很多時候,我都在晚上洗澡。不過這很危險,因為營內沒有照明設施,我很擔心被男人侵犯。」

在盧旺達,國際培幼會是聯合國難民署的主要合作夥伴,致力保護兒童,預防性暴力及為來自布隆迪的難民提供援助。女童的需求不容忽視,培幼會亦尤其關注難民女童的權益,例如在瑪哈馬難民營內成立安全屋,為曾遭受性侵犯及暴力的婦女及女童提供保護及心理輔導;亦在營內安裝太陽能燈,讓女童在晚上感到安全。

培幼會與聯合國難民署合作,在盧旺達難民營安裝太陽能燈,讓女童感到安心。

「我現在覺得安全多了。」20歲的艾麗絲(Alice)說:「如果有人想侵犯我,我可以看清他的樣貌並容易指證他。」

 20歲的艾麗絲在盧旺達難民營生活,她十分感激培幼會在營內安裝太陽能燈,保障女童安全。

教育不能等

接受教育是每一個兒童的權利,但是,聯合國數據顯示只有50%的難民兒童能入讀小學, 只有25%的難民青少年能夠入讀中學。

來自中非共和國13歲的娜斯塔(Nastou)住在喀麥隆的一個難民營中。她說,在她的故鄉,沒有任何一個女孩上學,像她這個年紀的女孩大部分已經結婚。剛來到難民營時,娜斯塔每日只能幫助媽媽做家務,或是到樹林裏尋找堅果果腹。

來自中非共和國13歲的娜斯塔在喀麥隆難民營生活,有機會在臨時學習中心接受教育。

後來,培幼會在難民營成立臨時學習中心,並宣傳女童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及好處,娜斯塔的生活終於得以改變,能夠上學接受教育。

「我之前從來沒去過學校,我也從沒想過有朝一日我竟然能夠上學。」她說:「我喜歡上學,在學校內,我可以暫時忘記戰爭帶來的傷痛,能交到新朋友並能學習法語。」

難民兒童在臨時學習中心用心地學習。

每一天,難民危機都在世界各地上演,這似是一場看不到盡頭的人道災難,難民兒童更在本應無憂無慮享受童年的時候被迫逃離故土,朝夕不保。漫漫長路上,他們需要國際社會更多的關注及支持,讓他們能看到未來的希望,終有一日到達夢想中的家。

培幼會與無國界小丑組織合作,為居住在坦桑尼亞難民營的兒童帶來歡笑。

*本文刊登於2016年6月17日出版的都市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