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其他故事分享

衝突升級威脅無數兒童生命 加沙人道危機一年工作報告

加沙狀況 加沙衝突自去年10月開始已持續一年,至今並未有停戰的跡象,戰線近日更蔓延至黎巴嫩及也門,越來越多的生命正陷入炮火之中。截至今年九月,已有超過40,000人命喪於加沙,其中多達三分一是兒童;190萬人被迫離開家園,超過17,000名兒童與家人分離,孤身無助,處境非常危險。在持續的轟炸下,八成半學校被破壞,連避難所、醫療設施都不能倖免,弱小生命每分每秒都在驚恐中掙扎。另一方面,衝突亦蔓延到黎巴嫩,當地已有上百萬人為逃離戰火而流離失所,近150名兒童及婦女喪失生命。隨著戰事延長,死亡數字恐將進一步上升。 戰爭不僅奪去了無辜生命,倖存的平民得面對長遠而沉重的的身心壓力。他們落入慌忙逃命、失去家園摯親、缺水缺糧、患上疾病、失學等困境,當中兒童和女性處於最弱勢處境,容易成為性暴力的受害者。國際培幼會重申其立場,堅持要求永久停火,並促請停止相關的軍火輸送以及釋放所有平民及兒童人質。   培幼會至今的工作進度 自衝突爆發而來,感謝捐助者的支持,國際培幼會香港辦公室籌得善款接近港幣190萬,連同全球捐款,讓國際培幼會埃及辦公室得以與當地組織合作,迅速安排救援物資,竭盡所能向災民提供適切的援助。 去年12月,埃及辦公室已先後安排19輛載有人道救援物資的貨車進入加沙境內,為當地人民送上熱食、2,400個食物包、1,600箱樽裝水、1,575個急救包及1,800個家用衛生包,惠及近十萬人。 培幼會向兒童派發緊急救援物資,亦向女性提供了2,100個女性衛生包,確保她們在危難中保持健康。 我們同時為在難民營的兒童提供小組形式的心理輔導服務,幫助他們抒發恐懼的感受,以減低長遠的心理創傷。 女孩參與心理輔導小組,兒童亦透過畫畫表達内心世界的感受和想法。 近月,我們與當地組織Taawon及Natuf合作,在南加沙的五個難民營和兩所醫院向受災家庭提供了共計14,517份熱餐。 培幼會人員正準備熱食,派發給有需要的人民。 我們與當地組織Taawon合作,向兒童派發緊急救援物資包。 上月底,黎巴嫩南部等地單日經歷了多達二千次空襲,大量婦孺兒童慌忙湧至北部尋求援助,我們迅速回應受影響人民的需求,向他們提供派發: 4,000塊床褥、3,000塊毛毯、3,500個枕頭 24,000公升飲用水、接近2,000個不同類型的食物包 670個衛生包(包括女性用品)、逾1,200個小型家庭衛生包 培幼會人員向受影響人民分發枝裝水及床褥等緊急救援物資。 加沙衝突仍未停止,受影響的兒童以及婦女只會更多,為應對日益嚴重的人道危機,培幼會將繼續在加沙和黎巴嫩等地向受戰火影響的平民提供基本生活需要,確保他們能獲得乾淨的食物和飲用水,以解燃眉之急,也會致力提供心理輔導服務,幫助孩子舒緩情緒。

「以教育和技能賦權女孩」項目助孟加拉女孩以知識改變命運 拯救童婚女孩 給予健康安全的學習環境

「我希望能夠繼續接受教育,跨越傳統宗教和社會文化對女性的限制,成為有學問的女性!」一位來自孟加拉的女孩分享。在香港,接受教育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在孟加拉,這卻是許多女孩苦苦爭取的夢想。對於當地女孩,上學為什麼會這樣困難?她們又正面對著什麼挑戰? 孟加拉社會普遍存在重男輕女的性別規範,家庭較常忽視女孩接受教育的機會,加上部分學校缺乏女性衛生設施,女孩在月經時難以上學,迫使她們留在家中,學業受阻。在各種因素影響下,當地女孩在中等教育階段輟學率高,容易陷入童婚的困境。根據聯合國數據,孟加拉的童婚率高達51%,是全東南亞童婚最嚴重的國家; 3,800萬女性於18歲前已出嫁,當中更有超過三成在15歲前已成人妻!仍在學的未成年少女因為月經期間的不便而最終導致輟學,大部分更無奈地成為童婚新娘,面對早孕、沒完沒了的家務,甚至遭受性暴力和虐待,前路坎坷。 自2023年,培幼會在孟加拉開展「以教育和技能賦權女孩」項目,旨在透過各項措施賦權女孩,讓更多女孩有機會持續接受教育,脫離童婚的威脅,也為她們建立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她們得以積極學習,追尋人生中的目標。 貝蒂(Beauty) 來自孟加拉一個貧困偏遠的村莊,當地童婚現象極為普及,女孩大多在14至16歲時便被迫放棄學業,成為人妻。貝蒂亦不能倖免,幸好,透過國際培幼會在當地推行的「以教育和技能賦權女孩」項目,讓她看到曙光。貝蒂的父母終被說服,願意讓她重返校園繼續求學,她更獲得了實用的畜牧及農作技能培訓,從而獲得收入,幫助改善整個家庭的生活。培幼會更為貝蒂提供了學習用品資助,包括書包、練習本及筆等,讓她重拾追尋夢想的信心和動力。   「透過項目支援,我購買了一隻山羊、六隻鴨及四隻母雞。我現在擁有四隻山羊、14隻鴨及七隻母雞,並透過售賣蛋和農產品賺取收入,讓我可以繼續學業。父母都非常高興我能支撐家庭支出。」   同樣出身於貧困村莊的阿美拉(Armina),也曾飽嘗過童婚帶來的威脅,對未來充滿焦慮。我們在阿美拉的學校為來自貧窮家庭的學生提供技能培訓,提升學生的解難能力、溝通技巧、情緒管理等。阿美拉也因此受到啓發,希望能改變社區内童婚的現象,阻止其他女同學成為童婚的受害者。阿美拉亦主動與學生會合作,向男女同學講解童婚的禍害。學生會成員更會定期與經常缺席的女同學跟進情況,希望能幫助她們脫離童婚的威脅。社區領袖、老師都積極協助阿美拉,一起推動更多女生繼續留校學習,以知識改變命運!   「培幼會提供的生活技能培訓就像我的人生導師,加強了我的信心,更讓我對將來的發展有清晰的方向。」   除了打擊童婚,「以教育和技能賦權女性」項目亦致力提升校内水利衛生設施的質素,令女孩能夠安心學習,鞏固她們的自信心和尊嚴。14歲的依莎(Esha)非常珍惜學習的機會,但校內惡劣的衛生設備卻令她很苦惱。男女共用的衛生間更是她的惡夢,尤其在經期時產生各樣不便,因此,在經期時她往往選擇躲在家中,導致學業進度大大受阻。 有見及此,培幼會在依莎的學校建造了專為女性而設的衛生間,保護女生的安全和私隱;亦提供女性衛生用品,讓女同學在經期時可以使用,從而安心地繼續上課。現時,依莎能夠無憂慮地享受校園生活,積極愉快地學習,為自己的將來創造更多可能性。   「獲得衛生用品,我和其他女同學都可以在經期時無顧慮地上課,我們的尊嚴得到保障外,亦提升我們性與生殖健康。」 修葺前的校園用鐵皮建成,殘破不堪;培幼會修建了全新專為女生而設的公共休息室,讓女生在經期不適時可以好好休息。 當地女孩現時可以愉快、安心地使用專為她們而設的洗手間,再不用顧忌男孩奇異的目光。   在孟加拉,許多女童因貧窮、學校欠缺衛生設備等不同原因,導致學業受阻,未能完成中學學業,此與童婚率高企環環相扣。培幼會透過為期兩年的「以教育和技能賦權女孩」的項目,為失學女孩提供生活技能培訓,一方面啓發她們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同時鼓勵她們實現自給自足,在財政穩定的情況下重回校園繼續學業;我們亦透過提升學校水利衛生設施質素,令更多在學女孩能夠在較舒適安全的環境中學習,整個項目惠及兩萬名女性,讓她們的生活質素及地位得到提升,促進女孩權益。

印度女醫生遭姦殺引發全國示威 從根源杜絕性暴力悲劇

在印度,針對女性的性暴力慘劇時有發生,近日在印度東北部大城加爾各答(Kolkata)更發生一宗駭人的姦殺案。當地一名31歲實習駐院女醫生在醫院內慘遭一名義工性侵,其後更被殘忍殺害。事件震驚全國,更引發當地大規模罷工,逾30萬名醫生及婦女走上街頭抗議,要求伸張公義及正視女性安全問題。 性暴力罪案頻生  女孩出行步步驚心 根據印度國家犯罪記錄局的數據,在2022年,針對女性的罪案有多達 45萬宗,涵蓋在公共交通、公眾場所及工作場所等發生的跟蹤、性騷擾及性侵等性暴力事件,而平均每日有多達90宗的通報性侵個案。 「嗨美女,你要去哪裡?」、「你看!那個女孩身材多好!」這些令人不適的言論,經常在印度街頭、公共交通上聽到。一句說話、不懷好意的凝視或不恰當的觸碰,都令女性生活在恐慌之中,深怕會成為下一個性暴力受害者。「被陌生男人騷擾、用言語挑逗幾乎是我們的日常,每次獨自出門我們都特別膽顫心驚。」一名印度女孩Gargi分享。 消除男女不平等思想  教育青年向性騷擾說不 為保障女孩安全及出行自由,國際培幼會自2022年起在印度新德里作為切入點,推行「為女孩建造更安全的城市」項目,透過社區教育、倡議及賦權青年等,多方面加強社區性別平等、尊重女孩的意識,建立更安全的社區環境,讓女孩能夠安心地獨自出行。 性暴力源自男女不平等的傳統思想,男性支配與控制的慾望,促使他們騷擾和侵犯女性。為消除這種觀念,我們致力協助組織青年小組,讓13歲至18歲的青年參與,在社區灌輸性別平等的意識,並為他們提供領袖訓練。我們亦推出「安全評估」應用程式,讓他們審視社區內對女性潛在的安全危機,包括在公園聚賭的情況、欠缺街燈及閉路電視監察系統等,並向政府部門反映意見,推動政策改變,加強防範性騷擾及保護女性措施。 「以前遭受性騷擾時,我不敢出聲反抗。但現在我很清楚,遇到同樣情況,我必須大聲喝止。我們不應屈服、容忍任何形式的性暴力!」參與青年小組的Gargi分享。 「在參與項目之前,我們習慣在街上調戲女孩,但現在我們已學懂尊重女孩,並視她們為我們的姊妹對待,我希望逐漸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參與青年小組的Karan反思道。 賦權女孩捍衛權益   推動社區改變 培幼會相信,青年及女孩有能力扭轉根深柢固的性別不平等觀念,培幼會致力賦權他們積極為女孩權益發聲,締造改變。16歲的桑珍娜(Sanjana)參與項目後,她學會捍衛自己的權益,在父母以繳付哥哥學費為由而要求她退學時,強烈地表達堅持學業的意願。她更成為了「變革先鋒」、青年小組的傑出領袖,組織及帶領小組舉行多次「網上安全散步」活動,運用培幼會推出的「安全評估」應用程式,加强安全意識。「變革先鋒」參加者探討社區內的安全黑點,並向政府官員倡議在街道增設街燈、閉路電視監察系統等,保障女孩安全。同時,Sanjana亦完成培幼會提供的防身術課程,並將自衛技術傳授予其他女孩。 「透過積極參與討論及活動,我發掘到自己的能力,我希望我的經歷能夠啟發更多女孩,引導她們發揮潛力,帶來改變。」桑珍娜分享道。 培幼會推出「安全評估」應用程式,讓青年小組透過不同的指標,例如是否有足夠街燈及閉路電視等,審視社區內公共地方的安全。 「為女孩建造更安全的城市」項目推行至今已取得顯著成果,透過不同的活動,讓超過5,225人,包括教師、公共交通人員及社區人士等提升女孩安全和性別平等的意識。培幼會將持續與女孩、青年、父母及政府機構合作,推動社區正視女性安全,長遠杜絕性暴力威脅,讓女孩享有出行自由,在安全的社區環境中學習及健康成長。 我們的工作成果:  

從瓦礫中重建人生 土耳其敘利亞地震一年工作匯報

土耳其敘利亞地震自去年二月發生至今已一年,在敘利亞造成8,400人喪生及14,500人受傷。歷經12年內戰,同時被旱災、經濟不景所纏擾,兩次強烈地震無疑是對敘利亞一次重創。全國超過10,000幢建築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受災人數更是敘利亞人口一半,高達1,000萬人!當中有680萬人失去家園,在國內流離失所;亦有200萬名兒童被迫放棄學業。災難發生,兒童婦女往往最先成為受害者,面對糧食不足、缺乏乾淨用水,甚至性暴力的威脅,他們都亟需得到緊急人道援助。 國際培幼會自地震發生以來迅速回應,在短時間內在與當地夥伴開展救援工作,目的保護兒童,特別是婦女遠離任何形式的剝削和傷害;向受影響的民眾提供適切的教育及心理支援,好讓他們能夠早日擺脫天災的陰霾,重整生活。多謝各捐助者適時的支持,國際培幼會香港辦事處籌超過港幣250萬善款,連同全球合共港幣5,800萬的款項,向災民提供即時及長期援助。 即時及長期人道援助工作匯報 在地震發生的三個月內,培幼會馬不停蹄,為災民提供即時援助,支援他們的基本生活所需: 向災民派發了4,150個食物包及4,150個衛生包,超過20,000人受惠; 調配了15,000公斤的藥物到敘利亞; 建設每星期最多為1,000人提供服務的流動醫療站; 向400名女童及女性提供月經衛生包,保障她們的健康 派發食物及其他救援物資到土耳其境內 不少災民因親歷家人離去或失去居所而出現心理創傷,合適的心理支援不可或缺,培幼會將持續在境內提供長期援助,包括水利衛生、教育支援、心理輔導及補貼資助,保障兒童、婦女的安全和權益,協助他們重建生活。 水利衛生項目: – 修復六個水利衛生的系統,超過10萬名在阿勒坡和拉塔基亞居住的災民得到乾淨用水 – 提供三個具衛生設施及性別平等的庇護所,進一步保障女性的安全和提升衛生情況 教育支援: – 重建五所校舍;設立五個「兒童天地」,讓他們可以在安全的環境下玩樂學習 – 向1,000位兒童提供補課及活動以追回落後的學習進度 – 向700名學童派發學習教材...
Read More

深入訪談:扶持非洲孩子戰勝飢餓、氣候變化、流離失所、童婚、貧窮與失業等重重挑戰

國際培幼會中東與非洲東部及南部(簡稱「MEESA」)區域總監Roger Yates加入培幼會逾15年,災害風險管理與社區發展經驗尤其豐富。我們把握他早前首度訪港的難得機會,深入了解當地兒童面對的挑戰及培幼會如何在捐助者的慷慨支持下締造改變。 問題1:很多香港捐助者都非常關注非洲飢餓危機,可以跟我們分享兩個令您感觸尤深的真實故事嗎? 用「清水石頭湯」哄飢餓孩子睡覺的母親:在一個流離失所者營地,我們的前線同事曾經遇到一名正在煮食的索馬里母親,細看之下,發現她竟然在煮石頭湯。這名母親看一眼帳篷內沉睡的孩子,然後輕聲解釋那無奈之舉:「我的孩子餓壞了,不停哭鬧,我只好撿些石頭放進鍋裡煮,跟孩子說這道湯需要煮很長很長的時間,待明天早上才可以吃,讓孩子帶著希望入睡。」 「輪候」出嫁以換取食物給家人的13歲少女:「我想念兩個姐姐,她們都因為旱災被迫出嫁。我擔心下一個會是我。」13歲的索馬里少女Khadra原本來自一個小康之家,但由於當地嚴重旱災,他們失去全部150頭牛,過去3年一直在一個流離失所者營地生活。由於沒有收入與食物,父母先後將16歲和15歲的女兒嫁出,為的是每人折合約1,500港元的聘禮。Khadra的母親坦言,不希望女兒太早結婚:「我希望她們繼續接受教育,但我們別無選擇,因為我們需要這些錢來買食物和償還為了買糧食而欠下的債務,讓其他家庭成員得以活下去。」 問題2:能告訴我們飢餓危機的成因與目前狀況嗎? 非洲飢餓危機是由多重成因引發的複雜問題。在肯亞北部、埃塞俄比亞和索馬里,過去5年農作物失收導致食物不足,超過1,200萬牲畜死亡。2022年蝗蟲為禍也造成廣泛破壞。儘管目前最壞的時刻已經過去,但區內整體糧食供應仍相當緊張,許多人每天只能夠吃一餐飯。連年的衝突與新冠疫情亦導致非洲各地耕種面積減少,特別留意到津巴布韋、贊比亞、馬拉維和莫桑比克等南方國家會否因最近降雨不理想而影響收成,以及俄烏戰爭導致小麥價格急漲對埃及、黎巴嫩等以小麥為主食的國家之影響。 當一個家庭食物不足時,婦女和女孩往往率先被犧牲,在極端情況下更可能要出嫁年幼女兒以換取食物。為避免這些悲劇,我們為有需要家庭提供糧食和其他即時援助,長遠更需要協助他們改善農業生產方法、協助開拓銷售渠道及加強營養教育。我們又開展了多個學校供餐項目,確保兒童可在學校獲得食物與營養,同時鼓勵他們積極上學。此外,我們也在應對早年飢餓危機的各種遺禍,尤其是許多兒童在出生至3歲期間長期營養不良,對其認知發展可能有深遠影響。 問題3:糧食危機與氣候危機息息相關,除了索馬里,氣候變化如何廣泛影響區內弱勢社區? 氣候危機為我們許多社區帶來乾旱、洪水和不斷演變的疾病模式,也為糧食生產添挑戰。例如莫桑比克受地理位置所限,常受到氣旋風暴的威脅,加上乾旱、農村地區發展落後等,是我們區內最貧窮的國家之一。我們的應對措施包括災害風險培訓、倡導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提升人們的復原力、支持社區調整其農業實踐,務求在氣候變化步步進逼下盡力確保糧食穩定供應,並支持社區收入來源多元化,減低氣候衝擊。 問題4:區內流離失所和難民人口眾多,人道需求特別龐大。我們在提供緊急人道援助的同時,如何促進收容社區的可續發展? 我們的地區普遍受持續的戰亂與衝突、氣候變化影響加劇、飢餓危機和嚴重社會經濟差距等挑戰困擾,導致童婚、青年失業率高企等連串問題,人道需求也特別龐大。單在2022年,MEESA地區共開展了超過100次人道援助,包括應對南蘇丹和索馬里持續衝突導致的大規模流離失所。去年加沙危機爆發,埃及與黎巴嫩的同事也致力為受影響的兒童和家庭提供支援。 在應對即時人道需要的同時,我們相信加強收容社區的抗逆力,也能夠更好地支援流離所失兒童和家庭。因此,我們為難民或流離失所者開展一個項目時,例如建造或改善學校設施,我們會確保當地社區的參與。我們的策略也會顧及大批流徙人口湧至為收容社區帶來環境和資源壓力,以避免產生不滿情緒,確保各方皆可受惠。 問題5:提到社區可持續發展,「培幼兒童成長計劃」扮演著怎麼樣的關鍵角色? 「培幼兒童成長計劃」的宗旨是透過兒童為本的社區發展項目締造廣泛而持久的改變,從而滿足受助兒童在教育、健康和保護等方面的不同需要。過去數十年,我們在區內改善教育、降低嬰兒和孕產婦死亡率和普及基建設施,各個重要指標均有所提升,包括小學就讀率大幅提升,更多女孩升讀中學以至高等教育,人們對童婚和女性割禮的態度和意識也出現明顯變化。締造由下而上的改變,正正有賴「培幼兒童成長計劃」才能加緊實現。 計劃的核心是「連結」。捐助者和受助兒童建立的連結,讓孩子知道遠方有人關心他們,成為他們發奮向上的動力。我們與受助社區的連結源於日積月累的深耕細作,讓我們真切了解到受助社區與兒童的需要,同時也讓社區和當地官員認識培幼會,建立信任。遇上突發情況,我們也能更迅速地提供適切的支援,如新冠疫情期間,我們向一些受助家庭提供應急現金等援助,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我們地區正在推行三大重點長期發展工作,分別是透過全方位的項目終止童婚和早孕、支援生活在動蕩環境中的女孩,及促進青年特別是年輕婦女的就業和創業。 問題6:童婚對女孩的健康、教育和長期福祉有深遠影響,培幼會如何在區內應對這個問題? 我們透過教育、宣傳活動、倡導政策改變,直接支援面臨童婚風險的女孩。2022年,我們在11個國家的「終止童婚」項目幫助140多萬名女孩,包括讓1,760名女孩逃離了童婚與強逼婚姻命運。然而,童婚問題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支持已婚女孩重返校園及確保年輕母親能健康而安全地撫養孩子也至關重要。促進女童權益的工作長路漫漫,可能要花上一代人的時間潛移默化,也需要捐助者長期的支持。 問題7:促進MEESA區內青年就業與創業為何如此重要? 童婚、失學等挑戰與貧窮密不可分,我們區內有多達三分之一年輕人失業,年輕女性失業率更是男性的兩倍。我們的「青年就業創業技能與機會」項目透過與僱主密切溝通,確保青年人學習到市場需要的技能,包括目前最吃香的數碼和資訊科技技能,也專注於提供創業培訓,幫助年輕人發展自己的小生意。2022年,項目惠及逾567,000名年輕人。 衷心致謝每一位香港捐助者...
Read More

兒童不止有權利,更能力參與社區事務!

國際培幼會於2018年,先後與地區伙伴「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及「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推行社區為本的兒童參與計劃「兒童留聲台」,計劃遍及北區、葵青區、油尖旺及深水埗區,旨在讓兒童透過工作坊、社區視察等,識別社區中與他們息息相關的議題,推動兒童參與社區發展。 計劃第二期,18位來自石籬及葵芳兩區的參與計劃兒童,化身成為「社區小幹事」,透過發掘、探討、研究、分析他們關心的社區議題,在專業人士引導下,整合出不同的社區問題的解決方法,讓兒童協力推進社區發展,實踐有意義的兒童參與。歷時近兩年的計劃,我們很高興目睹兒童不單對自己的社區有深入了解,更令人振奮的是他們能夠克服困難突破自身限制,生命得到成長。在成年人的輔助與引導下,兒童不單能辨明社區的問題,更具潛能與洞察力參與決策,貢獻社區。 被動寡言小男孩 勇於嘗試成小領袖 「兒童留聲台」第二期進行期間,正值疫情高峰,小組活動起初於網上舉行,而本身自信心不足,表現較被動及寡言的銘軒,亦因家中經濟條件有限,只能在母親不用上班時才使用她的手機參加網上小組,令其他小幹事難以深入了解銘軒。縱使之後恢復舉行實體活動,銘軒仍顯消極,未能全情投入,將責任推給其他組員負擔。 在工作員多番與銘軒溝通後,銘軒逐漸表露自己的想法。有一次,他分享「我都想玩,但就讓其他組員玩吧,免得我輸了被他們責怪。」原來他的被動源於害怕面對失敗和同輩的指責。工作員更發現看似毫不在乎的銘軒,漸漸投入,對熱衷的事物更顯得精力充沛。於「你想社區設計」發佈會暨展覽當日,有小幹事邀請銘軒幫忙教導嘉賓使用VR眼鏡。他不單沒有拒絕,更主動詢問嘉賓使用上有沒有遇到困難,教導他們如何開啟虛擬地圖。努力維持攤位秩序外,又協助派發VR眼鏡,努力執行自己在發佈會中的角色和職責。 「我不懂,我做不到」曾經是銘軒的口頭禪,但在工作人員的鼓勵和與其他小幹事日漸熟悉後,銘軒再不是得過且過而抽離的成員。相反,他踴躍參與活動,更勇於承擔組長一職,負責管理組員之餘,更要就個別社區議題發言分享。已與組員打成一片的銘軒再不懼怕別人的目光,更學會了督促其他組員協力完成任務。銘軒的變化判若兩人,他投入過程,突破自己,一年前的散漫和孤僻,已蛻變成主動嘗試的勇氣。 多角度了解居住環境 完善設施貢獻社區 早在2019年的施政報告中,石蔭梨木道公園已被列入改建的公園之一,而政府相關部門亦沒有進行公眾諮詢。兒童作為社區一個重要的持分者,更是遊樂設施的主要用家,對於一個社區公園規劃,兒童有何想法?「兒童留聲台」第二期中,來自葵青區的18位社區小幹事選出三個最關心的社區議題,再進行深入研究,經實地考察,「當區兒童對改建梨木道公園的意見」被小幹事選定為其中一個研究題目。透過研究及問卷調查,收集大眾對改建石蔭梨木道公園的意見,以兒童角度分析公園內各項設備的不足,提出實際意見。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小幹事歸納出公園的主要問題,包括石籬及石蔭區只有梨木道公園設有鞦韆,孩子往往需要花時間排隊輪候,有時更花近20分鐘;即使設有多用途草地卻不對外開放等。小幹事因此建議設置更多鞦韆滿足區內兒童的需求;並希望為照顧者提供更多的休息地方以便照顧兒童;亦提出可考慮將草地改建造社區農地等。當區區議員對改建石蔭梨木道公園公共遊樂空間十分關注,亦說服了康文署就公園改建事宜與一眾小幹事作出交流。最後,康文署更採納了兒童對三號公園的一些意見,公園的翻新工程順利完成。 石蔭梨木道第三休憩花園翻新後,園內增加了鞦韆的數目,以減省輪候時間。空間亦開揚不少,照顧者和孩子都有更多活動和休憩的空間。 發現疫情下兒童視力受損 化解母親與兒子的誤會 疫情以來,兒童多次停課,長期留家學習,「疫情對兒童的身心影響」為小幹事為關心的研究議題之一。小幹事亦發現,疫情期間居於不適切居所的兒童因長時間在狹窄陰暗的環境中上網課而視力變差。令情況更嚴峻的是,政府推行的學童保健亦已停辦,因此不少兒童在復課後發現已看不清黑板上的內容,出現了近視或散光。因此小幹事懇切建議政府為有需要的學童提供一次眼部檢查,讓他們得以配戴合適的眼鏡。培幼會亦作出即時回應,與理大護眼舉辦「兒童眼睛全面檢查」,有需要兒童除了獲安排接受全面眼睛檢查,配置合適的眼鏡外,家長亦參與護眼講座,增進知識。半年期間有超過140位兒童和逾80個家庭受惠,把護眼知識傳達給家長,為兒童的視力健康作長遠保障。 阿珊與子女居住於劏房,領取綜援下每兩年方可申請一次撥款更換眼鏡。女兒因意外弄壞了原本的眼鏡,有幸透過計劃獲得眼睛全面檢查及配對眼鏡服務。女兒除了能配對新的眼鏡,阿珊更發現原來兒子遠視已達200-300度,霎時明白到兒子功課上的「低級錯誤」,未必是因為兒子疏忽大意,不禁分享:「原來我一直錯怪了兒子,現在才知道他眼睛出了問題。」服務不單能解決兒童燃眉之急,同時亦讓家長明白如何保養兒童眼睛,最重要的是對孩子多了一份諒解。 賦權兒童為社區發聲 促進人與社區一同進步 透過「兒童留聲台」,賦權兒童認識及參與社區,不僅幫助兒童認識自我,促進個人成長,更讓他們施展自身潛能,參與社區變革,為社區帶來正面改變。隨住兒童留聲台第二期的結束,兒童留聲台第三期已於2022年6月展開,培幼會與夥伴會繼續推行以社區為本的兒童參與計劃,大家敬請留意社區小幹事的動向和成果。 調查報告

婚禮前臨危舉報逃離童婚厄運   我的人生,我的選擇!

婚姻本應是迎接幸福生活的新開始,但童婚卻剝奪很多發展中國家女孩的教育及童年,令她們從此失去決定自己未來的權利。現時,全球每年有1,200萬名女孩在18歲前結婚,面臨輟學、早孕及家庭暴力等威脅。國際培幼會多年來積極打擊童婚,透過不同的反童婚項目,協助女童對抗童婚厄運,奪回人生自主權。 基於貧窮、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等原因,童婚陋習在全球多個發展中國家盛行,現時約有6.4億名女性在未滿18歲前結婚。根據聯合國報告顯示,縱然各界從多方面積極打擊童婚,實際進度仍相當緩慢,要達成全面消除童婚的目標,恐怕要多300年。[1] 每分每秒都有女孩面臨童婚的風險,我們必須加緊步伐,阻止童婚摧毀她們的人生。培幼會多年來堅持在社區裡深耕細作,透過多方面的反童婚項目,成功阻止更多兒童新娘步入禮堂。 1.支持女孩教育 打破貧窮惡性循環 對於不少貧困家庭而言,婚姻是一場擺脫貧窮的交易。女孩出嫁不但能減輕家中負擔,父母更能因此獲得結婚禮金,改善家庭生活。要避免女孩因貧窮步入童婚,教育扮演著關鍵角色。據聯合國的研究發現,在女孩就學率較低的國家,童婚率就愈高,相反,若女孩能完成中學學業,料童婚率能下降66%,而若女孩繼續接受高等教育,童婚率有望下降80%。教育能確保女孩學習就業所需的技能及知識,讓他們順利進入就業市場,打破貧窮的惡性循環。培幼會致力保障女孩的教育權利,透過提供教育援助,如興建學習中心、提供獎學金、書本及學習用品等,讓女孩得以繼續學業,同時亦會為女孩提供職業技能訓練,建立自給自足能力,避免女孩因經濟困難而成為童婚受害者。 因家境貧困及女孩的身份,來自坦桑尼亞的海倫14歲之前從未上過學,每天眼睜睜地看著哥哥們上學讀書,而她卻只能留在家中暗自擔憂童婚厄運降臨。透過培幼會的項目,她獲得校服、學習用品及單車的資助,順利地展開校園生活。「我經常幻想能夠上學讀書,沒想到現時夢想成真,我終於有機會追尋成為教師的夢想。」 2.帶領社區改革  賦權女孩向童婚說不   要從根源上消除童婚,就要改變重男輕女的傳統文化。培幼會致力透過社區教育,向大眾宣揚保障女童權利的重要性,同時灌輸男女平等的觀念,讓父母、教師及青少年等認識童婚禍害,避免更多女孩因重男輕女的觀念而被迫早早出嫁。在埃塞俄比亞的岩哈拉州及錫達馬地區,培幼會展開了為期五年的「我的人生,我的選擇」反童婚項目,讓女孩認識自身權益,親手改寫自己的命運。13歲的法菲亞(Fethia)透過項目認識童婚禍害,並建立自信成為社區的青年領導,帶領多達30名青少年探討童婚及性別平等議題,讓每個人明白童婚並非女孩的唯一出路,鼓勵她們敢於向童婚說不。 「青少年公開討論童婚的禍害已帶來正面影響,很多父母都一改重男輕女的觀念,樂意給予子女平等的機會。社區內童婚情況亦有明顯的下降趨勢,以往每年約有20多名女學生因童婚而輟學,而現時只有少數個案。」 阿比芭(Abeba)在培幼會協助下,代表婦女和社會事務局積極地在社區進行遊說,她分享指:「由於當地童婚文化習俗根深蒂固,起初當我們談起童婚問題,居民都很反感,更會出言侮辱。我們努力不懈地在教堂及社區聚會上與居民交流,終於逐漸改變他們既定的觀念。現時,愈來愈多父母希望女孩能夠繼續學業,而非早早出嫁。」 3.建立通報渠道 助女孩逃離童婚厄運 未成年女孩面對童婚時,大多都是不知所措,難以鼓起勇氣違抗父母的決定。在社區內建立有效而可信任的通報童婚渠道,就顯得份外重要。德貝圖(Debritu) 於16歲時被逼輟學留家照顧生病的母親,為增加家庭收入,父母更不惜安排她與陌生男人結婚,藉此換取禮金度過經濟難關。透過「我的人生,我的選擇」項目,社區組織協助德貝圖通報警方,讓當局及早介入她的童婚個案,警告德貝圖父母安排未成年女兒結婚屬犯法行為,及時阻止悲劇發生。 「當知道要取消婚禮時,我鬆了一口氣。這次經歷令我更有自信,亦令我決心幫助其他女孩。當女孩面對童婚時,我會向她們分享自己的經歷,讓她們及早向當局通報,堅定地向童婚說不!」 4.經濟賦權童婚受害者  阻止禍延下一代 童婚問題難以在一時三刻全面消除,除了致力阻止童婚發生外,培幼會亦積極為童婚受害者提供援助,包括協助她們重返校園、提供職業技能訓練及健康支援等,建立經濟能力,藉此中斷貧窮的惡性循環,讓她們的下一代免受童婚所害。來自孟加拉的艾伊莎(Ayesha )在16歲時被父母安排與素未謀面的男子結婚,隨後更輟學早孕生下兒子。她與丈夫離婚後成為單親媽媽,她一直都希望能夠自力更生,但由於她早已輟學,難以找到工作養家活兒。在培幼會的創業培訓的項目協助下,讓艾伊莎裝備了經營生意的知識及技巧,並在項目的資助下成功開設售賣魚乾的小生意,讓她能夠賺取收入養育家庭外,更能夠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惠及社區內的婦女。...
Read More

捐助者無間斷支持 泰國清萊社區得以脫貧自立 無數兒童生命得到改變

國際培幼會在泰國的發展 自1981年,國際培幼會在泰國開展社區項目,透過與政府和社區合作,促進當地兒童權益及性別平等。40多年期間,我們在超過1,000個大小社區進行發展項目,在教育、幼兒發展、水利衛生等範疇,幫助孩子、其家庭及社區,長遠改善他們的整體生活質素。 10年前,國際培幼會於泰國北部清萊市開展「培幼兒童成長計劃」(前稱助養兒童計劃),推行社區發展項目以改善孩子所在社區的設施和資源,讓受助孩子及其家庭能夠獲得基本生活保障,得以脫貧自立,以實現理想人生。因著捐助者持續慷慨支持,孩子及其家庭,甚至整個社區的生活條件及質素得以大大改善,轉眼間我們已幫助多達13,000名兒童改善生活,而社區總受惠人數更超過89,000人。整個國家的貧窮人口由80年代的65%大幅度降低至2018年少於10%;衛生系統亦所改善,差不多所有國民都能夠享用潔淨水源;更有高達95%兒童可以完成小學課程。因著種種成果,培幼會將於今年六月底開始從清萊逐步撤出!以下是其中一些工作成果。 助無證兒童取得身份證明 獲得社會保障與尊嚴 培幼會自2012年起向未有泰國公民身分的兒童和有需要人士提供協助,務求為孩子爭取教育、醫療等整全的保障。沒有出生證明和身份證,便失去基本的公民權利,到別處上學上班、求醫都成為難事。亞薩是一位務農為生的父親 ,沒有接受過正式教育,也不了解身份證的重要性,家人都沒有公民身份,就醫或到其他地方十分困難。培幼會的義工團隊透過教育提升他們對公民身份和基本權利的意識,又為亞薩一家進行基因鑑定,在資料庫中儲存他們出生證明的相關文件。確定了血緣關係後,他們都獲得正式國民身份,得到醫療福利和能夠到境內其他地方尋找工作。娜芙是一位母親,因為沒有身份證明,每次生病都要付上鉅額的醫療費用,是非常沉重的負擔。在培幼會的協助下,她得到了身份證,不單可以享用到政府的醫療服務,更可以自由到境內各處,尋找更理想的工作。在過去十年的努力下,我們成功為多達16,000人爭取到公民身份,讀書工作賺錢再不是遙遙無期的夢。 賦權女孩決定自己的未來 培幼會亦在清萊市開展「18歲前不會早婚早孕」項目,通過一連串的培訓讓參與的女生了解早婚早孕不單影響了她們的健康,更妨礙了她們接受教育和創造精彩人生的機會。受助孩子美伊透過這個項目學到了很多關於生殖健康的知識。同時作為社區保護兒童委員會的青年隊長,美伊與隊員努力為自己的權利發聲,與不同的持分者如家長、社區領袖及政府官員表達對童婚和性別暴力的意見,希望可以為女孩子的人生帶來改變。 推動女孩創業 自力更新改善社區生活質素 要邁向自力更生,強化青年持續發展能力必不可少。因著捐助者的支持,培幼會向青年及婦女提供合適的職業技能培訓及財政支援,改善社區整體的經濟狀況。有超過800個家庭通過貸款及開創小生意賺取額外收入,家庭的經濟狀況逐漸改善,並能夠負擔孩子的學費,讓他們接受教育開展光明將來。小婷來自清萊的一條村莊,所住的村莊一直存在廢物棄置不當的問題,令村莊環境非常惡劣。小婷深明廢物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向培幼會提交建議書,利用申請得來的資助改善村莊的廢物處理、垃圾分類及存放廢物的系統。小婷非常自豪自己能夠對村莊作出貢獻,更教育其他村民一同保護村莊環境 。 讓更多孩子接受教育 創造不一樣的未來 教育是擺脫貧困的有效途徑,培幼會向兒童提供學習工具包和材料,又設立校車津貼,為1,000多名兒童和青年提供更多接受教育的機會。在幼兒教育方面,我們致力裝備教師進行優質教學,藉遊戲、解決疑難及多媒體演講等培訓,提升教學效能,並制訂了500份幼兒護理及發展指引,為教師和家長提供幼兒學習方法的指引,讓老師和家長正確地全面了解幼兒的需要。透過與社區合作,我們成立了兒童發展中心及11個流動圖書館,讓數百名學齡前兒童,尤其是女孩,獲得有趣實用的學習材料。 捐助者的連繫支持是受助孩子最堅固的後盾 培幼會感謝一眾捐助者10年來的同行,讓生活在發展中國家的孩子能夠改變人生。物質上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我們更著重捐助者與受助孩子之間的心靈連繫,透過書信,受助孩子讓捐助者得知他們的近況;捐助者亦可以藉此關心鼓勵受助孩子勇敢跨越每個難關。 雖然「培幼兒童成長計劃」將開始從清萊市逐步撤出,但我們會在泰國其他地區繼續推展社區項目,與當地政府和社區繼續合作,在湄公以北地區及泰國東部的社區開展更多發展項目,幫助來自柬埔寨和緬甸的移民。我們非常高興看到清萊市的正面改變,社區已變得自給自足,能夠獨立地應變面對挑戰。國際培幼會清萊項目區經理 Kamolnat Skultuan指出:「捐助者的支持為當地兒童帶來重大的改變,讓他們感到安全、被聆聽、得到充分的照顧,並在安全的環境中成長。」

土敘地震受災人民身心俱損 長遠支持兒童及家庭重獲正常生活

最新狀況 土耳其敘利亞地震兩個多月以來,單在敘利亞已造成6,000人喪生;12,000人受傷;超過十萬個家庭因地震而流離失所。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估計有接近九百萬敘利亞人受災,其中仍有35萬人失去居所。十年內戰本已令敘利亞人民苦不堪言,兩次強震更造成大量傷亡、家園盡毀,恢復生活日常長路漫漫。 自地震發生後,國際培幼會在敘利亞迅速回應災情,與當地組織展開人道救援工作。但電力及能源短缺、重型機械不足以及寒冬都是減慢救援工作的障礙。國際培幼會正努力令受災的人民「有瓦遮頭和感到溫暖飽足。」 培幼會支援方向 隨著在敘利亞的搜救工作結束,不少災民在學校、教堂留宿或抵著寒冷在臨時搭建的帳篷尋求庇護。在救援工作的第一階段,國際培幼會目標向54,000位災民提供緊急援助物資,如食物淨水、防寒用品、衛生用品及藥物等。我們亦會興建更多設有清潔食水裝置的避難所,保障受地震影響民眾的健康和安全。第二階段中,國際培幼會會繼續向45,000名受地震影響的人民提供協助,回應災民生活和心靈上的各種需要。 當地建築物因強震受到嚴重破壞,有多達2,000所學校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失去了校園和家園的保護,兒童、婦女及照顧者首當其衝成為最脆弱的一群,容易成為被剝削和虐待的受害者。國際培幼會將會為他們提供長遠援助,包括心理輔導、教育支援及防止性別暴力服務。我們也會向婦女派發月經衛生包,確保女性權利得到保障。 培幼會至今的工作進度 憑着世界各地捐助者的慷慨支持,培幼會與四個敘利亞當地組織合作,立即展開救援工作。培幼會香港辦事處共籌得港幣逾$180萬元,全球總捐款額則有港幣逾$4,100萬元,以下是其中一些工作成果。 1. 向災民派發應急物資,包括食物淨水、防寒用品、衛生用品及藥物等,共派發了4,150個食物包及4,150個衛生包,超過20,000人受惠 2. 調配了15,000公斤的藥物到敘利亞;建設流動醫療站,每星期最多可為1,000人提供醫療服務 3. 提供三個具衛生設施及性別平等的庇護所,讓受影響的兒童和家庭入住 4. 向400名女童及女士提供月經衛生包,保障她們的健康 5. 提供防止性別暴力服務,保護女性免受任何程度的傷害或剝削 6. 由五月一日起,向400個家庭派發三個月補貼資助 7. 向700名學童派發學習教材及1,000位兒童提供補課及活動以追回落後的學習進度...
Read More

上學不再是難事! 「安全學校」守護發展中國家孩子讀書夢

在香港,隨著疫情穩定,學童已陸續恢復正常的校園生活,但居於發展中國家的孩子,疫情以外,氣候變化、日益頻繁與嚴峻的天災都可能成為學習的障礙,能夠在一個安全衛生的環境下上課不是易事。 保誠公益基金自2013年起,支持國際培幼會根據國際標準在東南亞開展以兒童為本的「安全學校」項目。我們於柬埔寨、菲律賓及泰國共130多所小學及中學推行為期三年的項目已於2022年10月順利完成。項目透過與當地政府部門及學校合作,從三方面介入,包括提升校園安全、加強學校的災害防護和應變能力,及加強師生防災風險意識的教育。至今逾兩萬三千名學生受惠。 營造安全校舍 孩子安心上課 「學校非常殘舊,沒有課室教學設備;洗手間又骯髒,沒有供水系統,連洗淨雙手也有困難,根本沒有同學願意回來上學。」—小梅,12歲 遠在柬埔寨北部上丁省的塔拉博里瓦縣,12歲的小梅 (Mei) 正為上學苦惱。煩惱的並不是學業成績,而是如何安全地回到學校和在殘缺不堪的校園中學習。回校道路崎嶇不平,滿佈危機,雨季期間更是泥濘滿佈,每天返校都非常艱辛。學校並沒有供水系統,日久失修的衛生設備傳出陣陣惡臭令小梅和同學卻步,漸漸失去對學習的興趣。令情況更嚴峻的是校園殘舊,教學資源貧乏,圖書館也沒有,面對路途障礙重重、惡劣的學習環境,孩子難以專心學習,更遑論愛上上學呢? 透過兒童為本的「安全學校」項目,小梅的學習環境得到大大改善。培幼會在柬埔寨60所小學內設立腳踏式洗手設施,並派發健康教育物資,提升當地接近10,000名學生的衞生意識,應對新冠病毒的傳播。小梅看到學校各方面的改進,重拾上學的興趣。上學的路途再不顛簸,校園亦添置了大閘與圍欄,學生上課更安全。經過修復翻新,課室變得舒適,教材一應俱全,新建成的圖書館讓小梅能夠探索課外知識;師生終於能擁有乾淨、男女獨立的衛生間及洗手站,連有身體殘障的學生需求都能兼顧;急救包和藥物充足,以備不時之需。2016年,學校的輟學率高至三成,但在計劃的改善下,輟學率大幅回落到不足一成。小梅和同學不用再提心吊膽,能夠安心地學習,為未來做好準備。 從學校開始 將防災教育推展至社區 菲律賓颱風和地震肆虐,洪水及山泥傾瀉不時發生。超級颱風雷伊於2021年底重創多省造成數千人傷亡;翌年呂宋島發生七級地震,導致數百人傷亡和嚴重破壞,校舍也受到損毀,兒童學習被迫中斷。 在西薩馬省島嶼上,中學教師珍妮 (Janet) 曾親歷2013年超級颱風海燕,這個颱風造成超過6,000人喪生及1,700人失蹤。隨後,培幼會在當地開展「安全學校」項目,珍妮便成為了學校災害危機管理統籌員。透過培幼會一系列的培訓和校園重建工程,珍妮與其他同事一同制訂了災害應對計劃及緊急方案;珍妮亦向學生灌輸災害相關的求生技能,更動員學生的力量成立災害應變隊,提升全校師生的災害應變能力。 加強了師生的災害意識後,珍妮並未停步,更將災害管理推廣到社區層面。透過組織防災演練和活動,讓家長和公眾人士能夠更好地應對天災。 「成為學校災害危機管理統籌員不單令我成長,更給予我一個機會保護學生,貢獻社區。」—珍妮 「安全學校」項目已在菲律賓多地,包括薩馬省、國家首都區及棉蘭老穆斯林邦薩摩洛自治區推行多年,目前已共有12,000名學生受惠,學到更多減低災害風險的知識。 創新防災教育 師生同心協力創造安心校園 位處熱帶氣候區的泰國亦時常遭受熱帶氣旋侵襲,因此在學校制定應對災害方案,確保學童的安全成為了培幼會於當地的首要工作。 項目開始以來,至今保障了超過10,000名學童的安危,讓他們得以繼續學習。為了提高泰北清萊府一所學校全校師生職員應對災害的意識和能力,我們除了定期進行演習,亦會在每一個學期制訂風險管理計劃,確保一旦災難發生,將損害減到最低。此外,為令防災教育更多元和創新,我們致力將災害教育融合於STEM教學及科學堂,並將性別平等的元素融入其中,賦權女孩為防災出一分力。同時亦積極邀請社區人士和政府各部門參與,盡快將防災教育納入教育課程一部分,期望全國更多學校可以制訂應對災害方案,保障孩子安全和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