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其他故事分享

土敘地震受災人民身心俱損 長遠支持兒童及家庭重獲正常生活

最新狀況 土耳其敘利亞地震兩個多月以來,單在敘利亞已造成6,000人喪生;12,000人受傷;超過十萬個家庭因地震而流離失所。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估計有接近九百萬敘利亞人受災,其中仍有35萬人失去居所。十年內戰本已令敘利亞人民苦不堪言,兩次強震更造成大量傷亡、家園盡毀,恢復生活日常長路漫漫。 自地震發生後,國際培幼會在敘利亞迅速回應災情,與當地組織展開人道救援工作。但電力及能源短缺、重型機械不足以及寒冬都是減慢救援工作的障礙。國際培幼會正努力令受災的人民「有瓦遮頭和感到溫暖飽足。」 培幼會支援方向 隨著在敘利亞的搜救工作結束,不少災民在學校、教堂留宿或抵著寒冷在臨時搭建的帳篷尋求庇護。在救援工作的第一階段,國際培幼會目標向54,000位災民提供緊急援助物資,如食物淨水、防寒用品、衛生用品及藥物等。我們亦會興建更多設有清潔食水裝置的避難所,保障受地震影響民眾的健康和安全。第二階段中,國際培幼會會繼續向45,000名受地震影響的人民提供協助,回應災民生活和心靈上的各種需要。 當地建築物因強震受到嚴重破壞,有多達2,000所學校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失去了校園和家園的保護,兒童、婦女及照顧者首當其衝成為最脆弱的一群,容易成為被剝削和虐待的受害者。國際培幼會將會為他們提供長遠援助,包括心理輔導、教育支援及防止性別暴力服務。我們也會向婦女派發月經衛生包,確保女性權利得到保障。 培幼會至今的工作進度 憑着世界各地捐助者的慷慨支持,培幼會與四個敘利亞當地組織合作,立即展開救援工作。培幼會香港辦事處共籌得港幣逾$180萬元,全球總捐款額則有港幣逾$4,100萬元,以下是其中一些工作成果。 1. 向災民派發應急物資,包括食物淨水、防寒用品、衛生用品及藥物等,共派發了4,150個食物包及4,150個衛生包,超過20,000人受惠 2. 調配了15,000公斤的藥物到敘利亞;建設流動醫療站,每星期最多可為1,000人提供醫療服務 3. 提供三個具衛生設施及性別平等的庇護所,讓受影響的兒童和家庭入住 4. 向400名女童及女士提供月經衛生包,保障她們的健康 5. 提供防止性別暴力服務,保護女性免受任何程度的傷害或剝削 6. 由五月一日起,向400個家庭派發三個月補貼資助 7. 向700名學童派發學習教材及1,000位兒童提供補課及活動以追回落後的學習進度...
Read More

上學不再是難事! 「安全學校」守護發展中國家孩子讀書夢

在香港,隨著疫情穩定,學童已陸續恢復正常的校園生活,但居於發展中國家的孩子,疫情以外,氣候變化、日益頻繁與嚴峻的天災都可能成為學習的障礙,能夠在一個安全衛生的環境下上課不是易事。 保誠公益基金自2013年起,支持國際培幼會根據國際標準在東南亞開展以兒童為本的「安全學校」項目。我們於柬埔寨、菲律賓及泰國共130多所小學及中學推行為期三年的項目已於2022年10月順利完成。項目透過與當地政府部門及學校合作,從三方面介入,包括提升校園安全、加強學校的災害防護和應變能力,及加強師生防災風險意識的教育。至今逾兩萬三千名學生受惠。 營造安全校舍 孩子安心上課 「學校非常殘舊,沒有課室教學設備;洗手間又骯髒,沒有供水系統,連洗淨雙手也有困難,根本沒有同學願意回來上學。」—小梅,12歲 遠在柬埔寨北部上丁省的塔拉博里瓦縣,12歲的小梅 (Mei) 正為上學苦惱。煩惱的並不是學業成績,而是如何安全地回到學校和在殘缺不堪的校園中學習。回校道路崎嶇不平,滿佈危機,雨季期間更是泥濘滿佈,每天返校都非常艱辛。學校並沒有供水系統,日久失修的衛生設備傳出陣陣惡臭令小梅和同學卻步,漸漸失去對學習的興趣。令情況更嚴峻的是校園殘舊,教學資源貧乏,圖書館也沒有,面對路途障礙重重、惡劣的學習環境,孩子難以專心學習,更遑論愛上上學呢? 透過兒童為本的「安全學校」項目,小梅的學習環境得到大大改善。培幼會在柬埔寨60所小學內設立腳踏式洗手設施,並派發健康教育物資,提升當地接近10,000名學生的衞生意識,應對新冠病毒的傳播。小梅看到學校各方面的改進,重拾上學的興趣。上學的路途再不顛簸,校園亦添置了大閘與圍欄,學生上課更安全。經過修復翻新,課室變得舒適,教材一應俱全,新建成的圖書館讓小梅能夠探索課外知識;師生終於能擁有乾淨、男女獨立的衛生間及洗手站,連有身體殘障的學生需求都能兼顧;急救包和藥物充足,以備不時之需。2016年,學校的輟學率高至三成,但在計劃的改善下,輟學率大幅回落到不足一成。小梅和同學不用再提心吊膽,能夠安心地學習,為未來做好準備。 從學校開始 將防災教育推展至社區 菲律賓颱風和地震肆虐,洪水及山泥傾瀉不時發生。超級颱風雷伊於2021年底重創多省造成數千人傷亡;翌年呂宋島發生七級地震,導致數百人傷亡和嚴重破壞,校舍也受到損毀,兒童學習被迫中斷。 在西薩馬省島嶼上,中學教師珍妮 (Janet) 曾親歷2013年超級颱風海燕,這個颱風造成超過6,000人喪生及1,700人失蹤。隨後,培幼會在當地開展「安全學校」項目,珍妮便成為了學校災害危機管理統籌員。透過培幼會一系列的培訓和校園重建工程,珍妮與其他同事一同制訂了災害應對計劃及緊急方案;珍妮亦向學生灌輸災害相關的求生技能,更動員學生的力量成立災害應變隊,提升全校師生的災害應變能力。 加強了師生的災害意識後,珍妮並未停步,更將災害管理推廣到社區層面。透過組織防災演練和活動,讓家長和公眾人士能夠更好地應對天災。 「成為學校災害危機管理統籌員不單令我成長,更給予我一個機會保護學生,貢獻社區。」—珍妮 「安全學校」項目已在菲律賓多地,包括薩馬省、國家首都區及棉蘭老穆斯林邦薩摩洛自治區推行多年,目前已共有12,000名學生受惠,學到更多減低災害風險的知識。 創新防災教育 師生同心協力創造安心校園 位處熱帶氣候區的泰國亦時常遭受熱帶氣旋侵襲,因此在學校制定應對災害方案,確保學童的安全成為了培幼會於當地的首要工作。 項目開始以來,至今保障了超過10,000名學童的安危,讓他們得以繼續學習。為了提高泰北清萊府一所學校全校師生職員應對災害的意識和能力,我們除了定期進行演習,亦會在每一個學期制訂風險管理計劃,確保一旦災難發生,將損害減到最低。此外,為令防災教育更多元和創新,我們致力將災害教育融合於STEM教學及科學堂,並將性別平等的元素融入其中,賦權女孩為防災出一分力。同時亦積極邀請社區人士和政府各部門參與,盡快將防災教育納入教育課程一部分,期望全國更多學校可以制訂應對災害方案,保障孩子安全和權益。

支援烏克蘭兒童戰火下重返校園 危難中綻放笑容迎接新生活

自2022年2月24日起烏克蘭危機發生至今已一年,導彈等軍事武力不斷攻擊當地大小城鎮,已釀成逾18,900名平民傷亡,逾800萬烏克蘭人流離失所。不少正值求學階段的烏克蘭兒童為求存活四處逃難,面臨失學、被人口販賣、性剝削等風險。即使已逃難至鄰近國家,兒童能夠重返校園,亦要帶着親歷衝突的創傷,重新適應生活環境。這一年間,國際培幼會於烏克蘭、摩爾多瓦、波蘭及羅馬尼亞展開救援工作,冀望兒童及照顧者逐步走出戰火陰霾,讓兒童重拾難能可貴的童年。 俄烏衝突暫未見盡頭,烏克蘭內的建築物、基建、住宅、醫院、學校,甚至是托兒所均受到接連不絕的砲火攻擊,無數無辜的民眾喪命。據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截至2023年2月13日,衝突已釀成逾18,900名烏克蘭平民傷亡,死亡人數高達7,100人,包括至少438名兒童。 培幼會支援方向 國際培幼會擁有多年於世界各地為難民提供支援的經驗,是次事件發生後,培幼會立即動員人手及資金,於各個難民收容國家如摩爾多瓦、波蘭、羅馬尼亞及德國等啟動緊急援助程序,並決定於收留較多難民的摩爾多瓦、波蘭及羅馬尼亞成立隊伍為難民家庭提供長遠援助。 培幼會與各國多個機構及政府緊密合作,為包括約25萬名兒童及照顧者的難民群體,尤其是女性及其他弱勢人仕,提供兒童保護、精神健康及心理支援、現金及兌換券、教育、基本生活需要共五個範疇的即時及長期援助。 培幼會至今的工作進度 憑着世界各地捐助者的慷慨支持,培幼會得以立即展開救援工作,為烏克蘭難民提供即時及長期援助。培幼會香港辦事處共籌得港幣36萬元,全球總捐款額則有港幣逾1 .72億元,以下是其中一些工作成果。 兒童保護方面 1. 派出社工、心理支援專家及翻譯提供協助 2. 宣傳兒童友善資訊及設立服務台,提高大眾對危機和兒童權利的認知 3. 為超過 30,000 名兒童提供保護服務,包括於波蘭設置九個日間托兒中心,並為婦女提供就業機會 4. 協助重建75 所學校和 25 個庇護所,逾40,000名兒童及照顧者受惠...
Read More

種子基金助女孩創業 實現自主栽種女孩未來

在香港,女性創業愈來愈普及,憑藉多元的就業發展機會,女性能夠發揮所長,實踐抱負。在發展中國家,女孩這身份卻猶如重重枷鎖,扼殺女孩上學讀書、發展技能的機會。受傳統觀念影響,女孩甚至被父母當作換取禮金應付生活開支的工具,女孩被迫早早出嫁,放棄個人發展的機會,從此留在家中負責家務及照顧子女,再多的夢想都只是空想。 國際培幼會有幸得到20位本港傑出女性企業家及其他捐助者的慷慨支持,在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間,撥款共13.1萬美元(約港幣102萬元),在越南開展為期兩年的「Girls Ready for Future」項目,助女孩透過教育了解自身權益,免受童婚禍害;同時為女孩提供職業教育、技術及資源的支援,讓她們能夠有創業的機會。培幼會在越南萊州及河江省推展種子基金計劃,助青年及女孩創辨製作香蕉乾、蜜糖及牧養牛及豬的業務,共有42人受惠,當中逾半為女性。 支援女孩建立個人事業的「種子基金」 培幼會在2020年6月起在越南萊州及河江省展開種子基金計劃,與當地青年團體合作,助青年及女孩開拓更多工作機會,長遠而言她們實現自給自足,一展所長,燃亮夢想,避免因經濟考量而步入童婚。 16歲Thao居住於越南萊州封土縣的村落,因為家境貧困,再加上女孩的身份,村內大多數女孩在完成中三課程後會停學,留在家裡做家務,或是在還未成年時就被安排出嫁。在參與種子基金計劃之前,她日復日在家裡協助父母務農,未有機會發揮所長。Thao本以為生活會一直會如此下去,但在參與種子基金計劃後,重燃起她對生活的熱情,盡她所能學習新事物,由零開始,逐步與團隊一起展開製作蜜糖的業務。 Thao因家境貧窮未能繼續升讀高中,在參與種子計劃之前,每天只是留在家中幫助父母處理農作物。 與此同時,培幼會透過種子基金計劃,亦在越南萊州封土縣另一村落協助女孩製作及銷售香蕉乾。18歲Thinh來自貧困家庭,父親因身體虛弱而未能工作,她被迫在完成中三課程後停學,未能繼續升讀高中,每天留在家裡做家務。在加入製作香蕉乾的團隊後,她認識到互相扶持的夥伴。 有別於以往單一的補助形式,種子基金計劃化被動為主動,讓女孩實現創意及自主。培幼會在當地合作夥伴及農務服務中心的支援下,透過不同活動讓參與者分析市場需要及經濟環境等問題,自行撰寫創業計劃書,確保所發展的業務是切合當地居民的需求,具備可持續發展的條件。 在培幼會及合作夥伴的支援下,女孩透過種子基金計劃一嘗創業的滋味,實現自主,避免步入童婚。 裁種豐盛成果 獲當局選為官方紀念品 要踏出第一步從來都不容易,Thao分享指,有別於以往被動地參與計劃,今次在培幼會、當地合作夥伴及農務服務中心的協助下,她們由撰寫計劃書,以至落實計劃,每個步驟都需要親力親為,學習製作蜜糖、將產品推出市場,以及控制成本等。得知可落實執行計劃後,Thao的團隊都感到非常興奮,急不及待迎接新的挑戰。 經營香蕉乾業務,令Thinh及團隊發掘自己的可能性,帶來極大的滿足感。 Thinh分享指,種子基金計劃為他們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轉變,讓她們發現在早婚、做家務及從事農業生產以外,實現自己的價值的可能性。她們也有能力在香蕉乾業務當中,擔任特定的工作崗位,發揮所長,為社區及家庭作出貢獻。她希望未來團隊能夠繼續生產出更多優質的產品,有穩定的工作及收入。 香蕉乾及蜜糖在當地社區備受歡迎,更被視為該地區響應國家「一公社一產品」的計劃。 今次種子基金計劃得到當地居民及政府大力支持,現時已共四個受助團隊正在越南萊州營運製作香蕉乾、蜜糖和飼養牛及豬的業務。團隊所生產的香蕉乾及蜜糖更被視為該地區響應國家「一公社一產品」的計劃。項目成果持續受到地區及省級當局的關注及青睞,製作香蕉乾的團隊更獲得在當地大型活動售賣及推廣產品的機會,產品更被當局選為官方活動送贈予嘉賓的紀念品。 是次種子基金計劃獲得豐盛的成果,反映年輕女性在陷入童婚以外的另一可能性,能夠獨當一面,賺取收入自食其力。   特別嗚謝以下人士支持本會是次在越南推行的反童婚項目(以下名單根據英文名稱字母先後排列):...
Read More

培育女孩自主能力 迎向光明未來

在香港,社會資源豐富,我們可以自由地為人生不同階段作打算,生活可以很多樣、有很多可能性。然而,在發展中國家卻不是如此。發展中國家的童婚情況向來嚴重;在疫情重創經濟下,更多女孩被迫早早嫁出,好讓父母換取禮金及節省支出,女孩從此喪失接受教育、實現夢想的機會,在她們的成長中從沒有為自己做人生決定的自由。現時,全世界每年約有1,200萬女童被逼結婚,情況令人憂慮。 去年,國際培幼會有幸得到23位本港傑出女性企業家及其他捐助者的慷慨支持,在越南開展「Girls Ready for Future」項目,助女孩透過教育了解自身權益,免受童婚禍害;同時為女孩提供就業支援,使她們可以好好裝備自己,向夢想進發。此項目涵蓋越南分佈於河江、萊州、廣平、廣治及崑嵩五個省份共49所學校,惠及人數逾萬,過半是女性。 賦予知識與技能加強女性參與 在發展中國家,性別不平等的傳統觀念和文化習俗迫令許多女孩走上童婚道路,不少女孩誤以為只能依靠婚姻改寫貧困命運。因此,我們透過不同層面,由教育做起,為女孩提供職業教育,協助她們裝備自己,提升女性的經濟地位及能力,並讓大眾更加認識及關注女性權利,摒除傳統思想對女性的偏見和限制。 教學層面 為當地900名女孩提供課本,確保她們在疫情下不會因家庭經濟狀況影響而暫停學習,推動男女平等的教育機會。 改善教育設施,包括為越南萊州的兩所學校提供十個電子熒幕及投影機等,提升教學效能。 舉辦職業導向活動,如學習團及工作坊等,裝備女童的職業技能及就業能力。 培幼會在其中一所合作中學舉辦以「探索自我與職業」為題的交流活動,共有406名學生參與,當中包括近一半女學生。活動有助女孩接觸不同的商業服務及就業機會,更了解市場的動向,由此發掘更多個人發展的可能性,並且明白女孩的人生並不局限於步入婚姻,只是成為妻子和母親。 女孩利用電子器材學習。 新增投映機與熒幕支援學生電子學習。 當地一名小學教師以親筆書信感謝培幼會提供教學設施。 家庭層面 加強宣傳女童權益的資訊,灌輸男女平等的觀念,讓父母認識童婚禍害,避免更多女孩因被父母視為負累而被迫早早出嫁。 政策層面 與越南教育及培訓部(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ad More

三歲定八十 助幼兒身心健全發展

首先想請你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 要在這四項中選一個,可能對大部分人而言都很困難,因為每一個選擇對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都是不可或缺的。 幼兒發展是國際培幼會在發展中國家重點工作之一,發展中國家往往缺乏資源,孩子連溫飽都成問題,又談何身心健康呢?國際培幼會的「嬰幼兒早期關顧和發展」項目,旨在讓這些幼苗能夠茁壯成長。最近,我們在緬甸展開的一個幼兒發展項目,希望讓大家對我們在這方面的工作有更多了解。 以社區為本的「嬰幼兒早期關顧和發展」項目 國際培幼會去年在緬甸良烏縣(Nyaung U)昆慶吉村(KyunKhinGyi)展開為期九個月的「嬰幼兒早期關顧和發展」項目,除了為當地幼兒提供教育、營養及衛生方面的支援外,長遠而言,亦希望透過公眾參與及培訓提高當地社區居民對幼兒發展的關注,從而使項目的正面影響得以延續下去。 培幼會協助建成一幢幼兒服務中心,內有完善衛生設施、遊樂場及益智玩具,讓孩子能夠在良好環境中成長。 培幼會協助當地居民成立幼兒發展委員會,並教導他們透過以低價供水予附近居民籌募營運經費,確保幼兒服務中心在項目完成後仍可繼續運作。 孩子在幼兒發展中心玩耍。 中心設有設備完善的洗手間。 亦設有廚房,可供應營養餐點予幼童。 農園內種有蔬果,供應給幼兒發展中心内的兒童食用。 工作人員示範烹調食物的方法。 幼童可在幼兒發展中心獲得早期教育。 當地居民投入參與及響應帶來持續改變 今次幼兒發展項目得到當地居民大力支持及參與,除了上述提到,幼兒發展中心將交予由居民組成的委員會管理外,更有居民捐出土地作興建幼兒發展中心及農園之用,而受惠村落亦承擔了服務中心及衛生設施建設的部分支出,亦有村民參與興建不同設施,協力承擔改善社區的責任,令整個項目的成效得以延續,長遠惠及當地幼兒健康發展,達致自強自立。  

「疫」轉女孩人生:送上利是助女孩爭脫性別不平等枷鎖

「愛.女孩」利是可為女孩及其家人提供食物籃及獎學金,在新春喜慶的日子送上祝福。 回想2020年新年最初戴上口罩時,誰會想到時隔兩年我們仍受疫情影響?不過,長遠來說,疫情對我們的影響可能只是生命中的一小部份,暫時被禁堂食、不能去旅行、遙距工作……我們再忍耐多一會,有天生活都總會回復正常。可是,對很多缺乏資源的女孩來說,疫情的影響是一輩子的事。 疫中更顯性別不平等 在發展中國家,女性的權益本已屢受打壓,女陰殘割、童婚、性暴力等我們早已聽不少。但這都不是最壞的情況! 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女性多年以來爭取的權益都大倒退,更多女孩因疫情而受到不平等對待,情況令人擔憂。在生計受創時,父母往往都是先要求女兒輟學,把資源用於兒子身上;為了開源節流,女孩會被安排結婚、當童工、甚至被禁止購買衛生巾;三餐不繼時,女孩亦是家中最後可以分到食物的成員,終日餓着肚子。為甚麼女孩總要承受造些痛苦呢? 「家中沒錢讓我讀書了……」 位於東南亞地區的老撾疫情相比起其他國家不算是非常嚴重,但當地政府因應防疫需要,連番延長封城等社區隔離措施。雖然一系列嚴厲措施是為了遏止疫情、拯救生命,但也在經濟上帶來莫大打撃,令人民叫苦連天。 疫情大大破壞了許多家庭的生計。沒有糧食,兒童很容易落入輟學、成為童工、甚至是童婚的危機。 10歲的辛施兒(Sinxay)是家中最年輕的孩子,她志願成為一名老師。為了這個夢想,她一直努力讀書。但命運捉弄人,在封城令下,父母無法繼續前往香蕉農場打工幫補收入,一家陷入財困。面對新學年每人高達150美元(約港幣1,200元)的書簿雜費,辛施兒的父母只好犧牲長女的讀書機會,盡可能讓年紀較小的孩子讀到高年級。 辛施兒的父母其實也很愛錫女兒,知道讀書可以改變女兒的命運,讓她們不會像自己一樣受貧困煎熬,但作為一家之主,辛施兒的爸爸更清楚知道家中已入不敷支,情況迫在眉睫,而他在糧食和讀書之中並沒有選擇。即使現在辛施兒仍然有幸讀書,不過,在三餐都成問題的經濟壓力下,辛施兒知道自己和二姊姊也快要被迫輟學,在心裡已默默地與課室和夢想告別。 兩難中的「第三個選擇」 天無絕人之路。在辛施兒正要失去希望時,培幼會在她居住的社區中推出就疫情而特別設立的獎學金,讓面臨失學的孩子可以負擔到讀書的開支,而辛施兒就是受助孩子之一。 「辛施兒的獎學金舒緩了我們的財政困難,要不是及時得到這筆資金,本來我打算讓她輟學了。」辛施兒爸爸說。辛施兒亦喜上眉梢地分享說:「因為培幼會,我不單可以留在學校讀書,更有新的校服、學習用品和糧食補貼!我和朋友都更喜歡上學了!」 曾經面臨輟學危機,辛施兒(中)現在更珍惜在學校讀書的時光,現正奮力學習,追逐夢想。 培幼會相信提升女性的社會地位和加強教育工作是長遠地消除性別不平等的關鍵,因此會透過改革學校課程、舉行社區活動等不同形式向當地人宣傳保護女孩權益的意識。 趁着新年送上「利是」 為孩子一家送上新希望 農曆新年快到,除了從遠方為孩子送上祝福,祝願他們學業進步外,我們也可以透過實際行動支援他們學習需要。我誠邀您送上一封「愛.女孩」利是,以港幣$500元為兩個家庭(每家庭四至五人)提供備有20至25天糧食的食物籃,暫緩家庭經濟壓力;以港幣$1,250元為一名女孩提供一年獎學金,助女孩追尋夢想;或成為「愛.女孩」基金月捐者,以每月港幣$120元長遠地支援女孩,包括派發糧食包,滿足三餐所需;頒發獎學金,讓她們的學業不受生計影響;提供職業培訓,讓女孩及婦女可以學習新技能,增加收入;設立反童婚及生殖教育課程,減低女孩陷入童婚和懷孕的風險;以及舉辦衛生包及衛生巾工作坊,助女孩防疫及改善月經衛生狀況。您的一封利是可以打破女孩坎坷宿命,開創美好人生! 現凡捐出「愛‧女孩」利是或成為「愛‧女孩」基金月捐者,即可獲贈虎年揮春乙份。(只限新捐款者,送完即止。) 每個女孩都有夢想和無限的發展潛力,她們應該得到和男生一樣的機會和權利。

月經不再是障礙 女孩不再徬徨

在香港,談及月經,縱然時而引來尷尬目光,但基於男女從小都會接受基本生理教育,因此月經對我們而言是再正常不過的生理現象。但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情況卻截然不同。尼泊爾傳統認為月經代表「不潔」之物,因此當地女孩在經期不但飽受歧視,更需入住偏遠的「月經小屋」,面對寒冷、野獸攻擊以及被侵犯的威脅。除此之外,當地衛生巾價格昂貴,生於貧窮家庭的女孩被迫以舊布替代,影響健康。 延伸閱讀: 【月經會招致死亡?】 【傳統禁忌致性別不平等 天價衛生巾斷送尼泊爾女孩無價將來】 國際培幼會去年得到一眾捐助者支持,在尼泊爾巴迪亞縣及縣內的辛哈中學(Shimha Secondary School)展開名為「打破沉默」的月經項目,在社區及校內推行月經教育活動,並添置衛生設施,讓女孩能夠安心渡過經期。 糾正傳統偏見 洗脫月經污名 缺乏適當的性教育是形成歧視與偏見的主因,因此教育必不可少。培幼會在辛哈中學及當地社區舉辦了不同月經相關教育活動,希望令大眾重新認識這個女性生理現象,並呼籲他們關顧女性在經期時的需要。 月經衛生間內繪有相關壁畫,令月經知識普及化。 為學校圖書館添置「月經百科」漫畫,糾正學生對月經的錯誤理解。 創造「月經友善」校園 女孩不再恐懼經期 尼泊爾女孩在經期時除了要面對「月經羞辱」,亦會因校園設施不足或「月經貧窮」而無法到學校上課,所以培幼會亦在辛哈中學增設各種衛生設施,確保女孩不會因來經而阻礙學習進度。 新設的洗手間內有完善的潔手設備。 學生可隨時在洗手站洗手,保持個人衛生。 月經衛生間內設有提供衛生巾的自動販賣機,女學生可憑學生證獲得衛生用品。 月經衛生間內亦設有可處理已棄置衛生巾的小型焚化爐。 15歲的祖迪(Jyoti)在辛哈中學就讀四年級,她在接觸「打破沉默」月經項目前,對月經的認識很少,而家人對月經根深柢固的偏見讓她在經期時不但無法得到妥善照顧,更要面對「不潔」的荒謬指控。新冠肺炎疫情下衛生用品價格大幅上漲,祖迪根本無法負擔。無可奈何之下,她只好以棉布充當衛生巾,影響生殖健康。每逢生理期,她都需要向學校請三至五天假,影響學習進度。 「打破沉默」月經項目為祖迪所面對的困境帶來了改變,學校重開後,她開始接觸這個項目,不久後更成為校內新成立的月經關注組織主席,不但積極參與月經及衛生教育活動,更開始在活動中進行演說,呼籲大家放下對月經的偏見和對女性的歧視。值得一提的是,祖迪更一同遊說當地政府撥款在辛哈中學添置月經及衛生設施,讓包括她在內的女學生不再因來經而影響學業。...
Read More

子女遭傭人恐嚇、塞拖鞋不敢揚聲 雙職媽媽出書宣揚「守護兒童」

小孩子最信任的人是家長和照顧者,特別在年幼的孩子眼中,成年人幾乎是權威的所在。然而,假如孩子被他們最信賴的照顧者傷害,他們又能夠向誰求救呢? 作為國際培幼會多年的助養者,閱讀點創辦人梁家鳳(Michelle Leung)是職場上的女強人,亦是一對子女的強大母親,她透露八年前家中印傭姐姐與孩子發生的一件事,不但令子女受到傷害,更令她下定決心出書宣揚「守護兒童」的訊息,希望由父母開始,為孩子締造更安全美好的成長環境。 醉心閱讀的Michelle早前以培幼會守護兒童的安全守則「No!Go!Tell!」為靈感,創作了一套七本的《孩子是百寶箱 We Are Children Treasure Box》圖書系列。 4歲兒子訴說被傭人觸摸感不快 Michelle是一位在家工作的雙職媽媽,每天孩子上學前、放學後、睡覺前,她都會暫時放下工作,用心與子女聊天,維繫像朋友般的親子關係。Michelle相信,從小教導孩子自我保護的意識非常重要,而她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亦一直實踐這個理念。 然而,在女兒6歲、兒子4歲的一次親子時間,兒子突然告訴Michelle,說印傭姐姐觸摸他的身體,他不喜歡。Michelle聽罷非常震驚,立即解僱該印傭姐姐,但在印傭姐姐離開後,孩子才向Michelle揭發印傭姐姐更多的「惡行」,原來印傭姐姐曾將拖鞋塞入孩子口中,又會把孩子關進黑房,甚至恐嚇孩子,揚言如果孩子告知爸媽,她就會殺死爸媽,令孩子十分恐懼。 Michelle與子女感情要好,關係親密如好朋友。 無所不談的「朋友式親子關係」 事件令Michelle非常心痛:「我很驚訝,即使已從小教導孩子要保護自己,但原來當事件發生,年幼的孩子也未必懂得開聲求救,因為工人姐姐的恐嚇對孩子而言十分可怕,他們無法承受失去爸媽的後果,所以不敢向爸媽透露半句。」 Michelle慶幸孩子最終對她說出真相,而且事件未有在兩個子女心中留下極大心理陰影。現時,女兒和兒子已分別14及12歲,Michelle與他們的關係仍然像朋友般,無所不談。 Michelle認為,假如平日父母願意向孩子分享自己,孩子也更樂於倘開心扉:「父母要多與孩子溝通,若意識到有不妥當的情況,要主動引導,讓孩子安心與你分享他們的心事和憂慮,許多悲劇或許就可以避免。」 親子共讀維繫溝通 提升孩子語文能力 事件令Michelle更加確信,從小建立互相分享的親子關係非常重要。而她和子女維繫良好溝通的秘訣,就是親子共讀:「透過一同閱讀,孩子的書寫、聆聽、思考和表達能力都會大大提升,在引導孩子表達想法的時候,親子之間會多了很多話題,孩子亦學會接納不同聲音和重視自己及別人的感受。」Michelle口袋裏滿滿的故事,來自她從小對閱讀的熱愛和堅持,她笑言連當年懷孕分娩準備用的「走佬袋」裏,也放置了書籍。 親子共讀大大鞏固了Michelle和子女的親子關係,一對子女也樂於與她分享心事:「今年情人節女兒寫了一封信給我,稱讚我是完美媽媽,亦是她最好的朋友,經常聆聽她的需要、相信她,她知道媽媽有很多掙扎和矛盾,但依然努力做到最好,令我十分感動。」 Michelle...
Read More

您所捐贈的一磚一瓦 築起了孩子的上學夢

上學的機會對發展中國家的孩子而言尤為重要,除了學習新知識外,和同儕之間的交流亦可確保他們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在各位捐助者踴躍支持下,國際培幼會得以在越南河江省岩林村為貧困兒童興建幼稚園,讓兒童可在更好的環境學習,享用完善的校園設施,度過快樂的校園生活。 舊校舍非常殘舊,導致家長無法放心把子女送到幼稚園上學。 新建成的岩林幼稚園環境較佳及安全,可以讓更多孩子好好學習。 岩林幼稚園設有三間課室,確保孩子在任何天氣狀況下都可繼續上學,亦設有男女洗手間及廚房,讓孩子保持良好衛生狀況,並得到適切照顧,室外更設有有蓋遊樂場,備有簡單遊樂設施,孩子可在課餘時間和同學玩樂,享受兒童應有的快樂童年。而為了保障他們的安全,整個校園亦已加建圍欄,保障幼童不會因走出校園範圍而遭遇意外。 新校舍設有男女洗手間,十分整潔及安全。 孩子在寬敞安全的新課室內上課,即使天氣惡劣也可照常上課。 有蓋遊樂場設有圍欄,確保孩子玩樂時不會發生意外。 當地村民十分支持這個項目,亦非常期待村內孩子可在良好的校園環境上課,他們在這個校園建設項目中積極提供協助,不但幫助建造地基及校園外的道路,有村民更貢獻自己的土地,令本來只有約150平方公尺的校園面積增加至約450平方公尺,給予孩子更大空間,得以健康成長。 村民幫忙修繕校園外的道路,讓孩子的上學路更安全。 阿歡(Huan)和丈夫阿中(Chuong) 育有一對子女,分別是五歲的小立(Lap)和兩歲的小顏(Ngan),因舊校舍沒有廚房,無法為學生供應午餐,阿歡只可在中午到學校接孩子回家吃飯,再將他們送回學校,加上接送放學,阿歡每天需花費一個半小時來回學校,除了浪費工作時間外,在惡劣天氣下更增加在路上遇到意外的風險。 現在,小立和小顏可以在建有基本校園設施及安全設備的新校舍上學,兩夫婦可放心把子女交托幼稚園照顧,從而在工作養家上投放更多時間。「我們以前非常擔心孩子在學校的安全,因為校舍實在太殘舊了,下雨時屋頂還會漏水。如果沒有新校舍的話,我們會讓小顏到三歲才上學。很高興校園得以翻新,孩子可以專心學習之餘,亦減輕了我們的負擔。」阿中欣喜地說。 阿中現在可放心將一對子女交托給幼稚園照顧,自己和妻子則可專心賺錢養家。 岩林幼稚園的校長同樣為新校園落成感到十分興奮,她曾擔心校舍建設會受疫情及連場大雨影響而延誤,幸好在各方幫助下,工程仍可順利完成,孩子得以如期上學。「岩林幼稚園是區內最美麗,設施最完善的學校,我相信父母都會很放心把孩子交給我們照顧,由衷感謝捐助者和培幼會的無私幫助。」 岩林幼稚園校長感謝捐助者和培幼會為當地兒童教育所作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