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受助故事分享

飢餓正迫使索馬里家庭將年輕的女兒推向童婚命運

面對長年累月的嚴峻糧食危機、武裝衝突和乾旱等挑戰,許多索馬里家庭被迫作出痛苦的決定:為了微薄的聘禮而出嫁年輕女兒,以求養活其他子女,其中包括育有多名子女[1]的索馬里母親Qadan。 Qadan一家原屬小康之家,但隨著全部150頭牛都已死於旱災,一家人過去3年來一直只能生活在索馬里蘭Toghdeer區一個流離失所者營地。沒有工作和收入,也沒有足夠食物養活所有孩子,Qadan與丈夫先後將大女兒和二女兒出嫁,當時她們分別只有15歲和16歲。 Qadan 坦言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決定,但他們別無選擇,因為他們需要靠聘禮得到的金錢來讓一家人活下去:「我們也不想這樣做,我們也希望女兒們能夠繼續上學讀書,但我們真的無法負擔。以家裡目前的情況,比起留在家裡長期捱餓,嫁給有能力支付聘禮的人,相信對女兒來說是較佳的出路。我們收到的聘禮其實不多,每名女兒只有大約200美元(折合約1,500港元)。我們用這些錢來購買食物,以及償還我們之前為了買食物而欠下的債務。」 兩名大女兒出嫁後,Qadan仍要撫養4名女兒。其中,13歲的Khadra 擔心自己會是下一個童婚受害者:「我想念兩個姐姐,我希望她們能夠回家。她們之所以要年紀輕輕就出嫁,全是因為乾旱令我們一家失去所有。」 Khadra暫時仍然能夠上學,但長期捱餓讓她難以集中精神學習:「我大部分時間都要餓著肚子睡覺。因為沒有足夠的食物,我們不一定會做早餐。當我餓著上課時,總會感到頭昏腦漲,看不清楚書本和黑板上的字,也不能在考試中好好表現。但當我有東西吃,我就能做得很好。」 就讀二年級、年僅8歲的妹妹Eido也有同樣感受:「我們不是常常有飯吃。要捱肚餓時,我感到很疲倦,沒有精力去上學和和朋友們玩。而且姐姐出嫁後,我要負擔更多的家務,例如洗碗和掃地,令我溫習的時間減少。幸好有時學校會派發一些粥。」Eido深切明白繼續接受教育的重要性:「當姐姐們離家出嫁時,我感到非常難過。我想繼續接受教育,能夠讀書識字,這樣我長大後才能做我想做的事。」 暴力衝突加上氣候變化,摧毀了數以百萬計索馬里人的生計和生活。聯合國最新糧食安全數據指出,索馬里全國各地約有 430 萬人面臨嚴重糧食短缺危機,佔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對許多索馬里家庭來說,糧食危機是一個殘酷的現實。食物是讓一家人活下去的首要需求,讓子女繼續讀書變得次要,女孩更往往首當其衝,面臨越來越高的輟學和被迫童婚風險。 Qadan坦言:「家裡還有4名女兒,我不希望她們太早結婚,希望她們繼續接受教育。但現實是我們只能依靠別人提供的食物才能生存下去。沒有食物,有時我們好半天都不能進食。如果我能找到一點食物,我會讓年幼的孩子先吃,較年長的孩子只能餓著肚子睡覺。有時即使我們有食物,也沒有水用來做飯。我們生活非常艱苦,但至少我們還活著。」 國際培幼會得悉Qadan一家的情況後,為她和孩子們提供直接現金援助,同時協助他們獲得清潔食水。在當地合作夥伴TAAKULO和GREDO的支持下,我們正在向更多像Qadan般處境岌岌可危的索馬里家庭提供現金及其他援助,幫助他們應付獲取食物、食水和醫療保健等基本需求。   [1] 根據世界銀行數字,索馬里生育率位列全球第二高,育齡婦女平均每人生育6.3名子女。除了當地文化偏好與觀念、缺乏醫療和家庭計劃服務以及政局不穩持續外,童婚問題普遍、性別不平等與女性教育水平低,也是生育率高企的主要因素。 *國際培幼會自2019年起在索馬里開展工作,致力應對兒童和年輕女孩面臨的挑戰和不平等的根源。我們是女孩權利的積極倡導者,尤其著重反對童婚和女性割禮。我們的工作側重於在我們的保護和人道救援項目中推動性別平等和婦女賦權。我們目前在瓦卡奧伊加爾貝德、索爾、薩納格和托格德爾等地區開展工作。 延伸閱讀 — 深入訪談:扶持非洲孩子戰勝飢餓、氣候變化、流離失所、童婚、貧窮與失業等重重挑戰

從小培養助人善心 梁志瑩與李元元及李斐斐助貧童圓夢

梁志瑩(Sophia)的大女兒李元元(Lucy)可愛肥嘟嘟的模樣,深受網友喜愛。近年,Sophia誕下次女李斐斐(Sucy),一家人幸福又美滿。育有兩名囡囡的Sophia一向對慈善不遺餘力,近年更是特別關注兒童權益,並希望自己的孩子同樣學懂珍惜及分享愛,決意透過國際培幼會的「培幼童助童愛計劃」(前稱童助童愛-助養兒童計劃)以Lucy及Sucy名義捐助發展中國家的弱勢兒童,透過教育,給予貧困兒童一個改變人生的機會! 機緣下成善舉 助發展中國家兒童改善生活 Sophia透過培幼會捐助兒童至今,原來是機緣巧合:「偶然機會下,我在街上遇到培幼會的籌款大使,了解到有關培幼會的工作,看到發展中國家兒童的困境,無法維持正常三餐,亦無法獲得教育和清潔飲用水等,培幼會多年來幫助不同發展中國家的兒童繼續學業,支援他們的家庭建立自力更生的能力,這個計劃非常務實,真的非常值得支持。」 以女兒名義捐助 培養孩子助人之心 Lucy及Sucy現時正捐助6位發展中國家的孩子,分別來自非洲尼日爾、巴拉圭、孟加拉及印尼。而受助兒童亦與Lucy及Sucy於同月生日,成就了兩地孩子更緊密的成長連繫,倍添親切感。Sophia透露當初支持Lucy及Sucy成為捐助者的原因:「小朋友捐助小朋友有著更深層意義,藉此讓Lucy及Sucy明白從小關懷世界上弱勢兒童,培養樂於助人之心。」 支援全面 長遠地幫助貧窮孩子 Sophia表示以往捐款最擔心是不清楚有何實際上的行動,而「培幼童助童愛計劃」在改善貧窮孩子的生活時,同時兼備軟件和硬件配套,如教育支援不單改善校舍環境,派發書簿、文具等,更會為教師提供培訓,讓孩子能夠全面及持續地獲得幫助,繼續學業。 感恩幸福非必然 「從一些照片中得知有些孩子生活環境惡劣,甚至連食物衣服都沒有,相比下,望著Lucy及Sucy自覺我們非常幸福,其實可以穿衣服,又同時能夠三餐溫飽都絕非必然,亦令我們好好反思和懂得感恩。」Sophia說。 「捐助不但讓兩姊妹看到地球另一面的故事,亦令她們明白何謂「身在福中要知福」,培養她們的同理心,知道在香港生活已是非常幸福,因此我非常支持其他家庭一同響應!」Sophia鼓勵大眾多關心支援更多各地貧窮兒童的需要,幫助他們提升生活基本質素。 微小的力量 溫暖無數身心靈 您都可以像Sophia與Lucy和Sucy一樣,參與「培幼童助童愛計劃」計劃,以子女名義捐助發展中國家的兒童,只需每日8元,與子女一起展開捐助旅程,改寫貧困孩子的生命 。成為「培幼童助童愛計劃」捐助者後,您的子女將會獲得童助嘉許狀以作表揚,同時亦可以透過與受助兒童的定期書信來往,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結伴成長。您們亦可優先報名參加不同類型的工作坊/義工活動,透過親子互動,學習自我保護,培養身心多元化的發展。  

余翠華:如果當年我沒有得到幫助……

大家好,我是余翠華Dolly。雖然我們素未謀面,但我還是希望藉著這封信,向一直默默支持國際培幼會的捐助者分享我的受助故事。因為我正正是在60年代,透過培幼會「Foster Parents Plan 誼父母計劃」獲得幫助,成為12,000名香港貧苦孩子中其中一個命運得以改寫的幸運兒。 我的「誼父母」是一對來自加拿大的夫婦Mr & Mrs Baily,而我們的緣份始於1968年,當時我一家九口居住在數十呎的木屋內,生活十分清貧。透過培幼會,我每月得到契爺契媽港幣45元的捐助。這個支持不單大大改善了家庭生計,家人再不必天天罐頭送飯,我更能夠繼續讀書,不至輟學打工。 雖然培幼會自1973年從香港撤離,但契爺沒有停止對我的資助,我們亦一直保持通信。契爺會在我生日時寄來支票及禮物,亦會與我定期通信,互道生活點滴,感情愈發深厚。我在1981年成為老師後努力儲錢,就是為了飛去加拿大探望通信多年的契爺契媽。 後來夢想成真,我終能夠於1982年遠赴加拿大,契爺為我認真安排行程,帶我去他曾經工作的地方、又到訪他喜歡的餐廳等等,亦將我介紹給朋友認識,彷彿我真的是他的女兒般,而我的英文名字Dolly亦是契爺幫我改的,這五星期的溫馨時光,讓我感覺我在遠方多了一個家。到我結婚時,契爺契媽也帶著很多禮物專程來港,參加飲宴。 來自契爺契媽的恩惠和關懷是我無法回報的,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我心中種下了成為捐助者的果苗,將這份偉大的愛傳承下去。自2010年起,我共捐助三位分別來自印尼、斯里蘭卡及東帝汶的孩子,希望通過每月的支持改變他們的未來,讓他們可以追尋夢想。更慶幸的是,我女兒多年來亦與契爺,即她的「契公公」,共度了許多美好時光,深明因著「契公公」及培幼會的幫助,我們一家才有機會改寫命運。因此她在畢業後數年亦透過培幼會捐助兩名來自盧旺達的孩子。即使在疫情下,作為空姐的工作及收入大受影響,她仍堅守每月的承諾,就如當年契爺契媽無間斷扶持我、成就我一樣,令我十分感動。 如果沒有契爺契媽的捐助,我的生命不會有如此巨大的轉變,能夠發展事業創造理想的人生。藉著分享我與契爺契媽這份歷經逾半世紀的珍貴親情,我衷心希望鼓勵更多人透過「培幼兒童成長計劃」(前稱助養兒童計劃)成為捐助者,讓更多貧苦孩子可以跟我一樣,得到改寫命運的機會,能夠繼續讀書,追尋理想,長大後回饋社區,以生命改變生命! 隨著時代的發展,培幼會現透過以孩子為本的「培幼兒童成長計劃」,集結資源,在孩子的社區推行發展項目,包括在教育、幼兒發展、終止暴力、性與生殖健康及權利、技能訓練及青年促進改變共六個範疇下改善受助孩子、其家庭以至社區的生活條件,讓他們能夠實踐自力更生。培幼會亦非常重視捐助者與受助孩子的聯繫。捐助者可以透過書信與受助孩子互道近況,讓受助孩子接收到溫馨的鼓勵和問候,有力量跨越每個難關,努力地活出豐盛的人生。 我衷心希望你與親友一起參與「培幼兒童成長計劃」或捐助更多兒童,為更多發展中國家的兒童創造理想的成長環境和美好的將來。你也可以子女名義捐助兒童,培養子女助人的精神,讓愛延續。  

捐助者無間斷支持 泰國清萊社區得以脫貧自立 無數兒童生命得到改變

國際培幼會在泰國的發展 自1981年,國際培幼會在泰國開展社區項目,透過與政府和社區合作,促進當地兒童權益及性別平等。40多年期間,我們在超過1,000個大小社區進行發展項目,在教育、幼兒發展、水利衛生等範疇,幫助孩子、其家庭及社區,長遠改善他們的整體生活質素。 10年前,國際培幼會於泰國北部清萊市開展「培幼兒童成長計劃」(前稱助養兒童計劃),推行社區發展項目以改善孩子所在社區的設施和資源,讓受助孩子及其家庭能夠獲得基本生活保障,得以脫貧自立,以實現理想人生。因著捐助者持續慷慨支持,孩子及其家庭,甚至整個社區的生活條件及質素得以大大改善,轉眼間我們已幫助多達13,000名兒童改善生活,而社區總受惠人數更超過89,000人。整個國家的貧窮人口由80年代的65%大幅度降低至2018年少於10%;衛生系統亦所改善,差不多所有國民都能夠享用潔淨水源;更有高達95%兒童可以完成小學課程。因著種種成果,培幼會將於今年六月底開始從清萊逐步撤出!以下是其中一些工作成果。 助無證兒童取得身份證明 獲得社會保障與尊嚴 培幼會自2012年起向未有泰國公民身分的兒童和有需要人士提供協助,務求為孩子爭取教育、醫療等整全的保障。沒有出生證明和身份證,便失去基本的公民權利,到別處上學上班、求醫都成為難事。亞薩是一位務農為生的父親 ,沒有接受過正式教育,也不了解身份證的重要性,家人都沒有公民身份,就醫或到其他地方十分困難。培幼會的義工團隊透過教育提升他們對公民身份和基本權利的意識,又為亞薩一家進行基因鑑定,在資料庫中儲存他們出生證明的相關文件。確定了血緣關係後,他們都獲得正式國民身份,得到醫療福利和能夠到境內其他地方尋找工作。娜芙是一位母親,因為沒有身份證明,每次生病都要付上鉅額的醫療費用,是非常沉重的負擔。在培幼會的協助下,她得到了身份證,不單可以享用到政府的醫療服務,更可以自由到境內各處,尋找更理想的工作。在過去十年的努力下,我們成功為多達16,000人爭取到公民身份,讀書工作賺錢再不是遙遙無期的夢。 賦權女孩決定自己的未來 培幼會亦在清萊市開展「18歲前不會早婚早孕」項目,通過一連串的培訓讓參與的女生了解早婚早孕不單影響了她們的健康,更妨礙了她們接受教育和創造精彩人生的機會。受助孩子美伊透過這個項目學到了很多關於生殖健康的知識。同時作為社區保護兒童委員會的青年隊長,美伊與隊員努力為自己的權利發聲,與不同的持分者如家長、社區領袖及政府官員表達對童婚和性別暴力的意見,希望可以為女孩子的人生帶來改變。 推動女孩創業 自力更新改善社區生活質素 要邁向自力更生,強化青年持續發展能力必不可少。因著捐助者的支持,培幼會向青年及婦女提供合適的職業技能培訓及財政支援,改善社區整體的經濟狀況。有超過800個家庭通過貸款及開創小生意賺取額外收入,家庭的經濟狀況逐漸改善,並能夠負擔孩子的學費,讓他們接受教育開展光明將來。小婷來自清萊的一條村莊,所住的村莊一直存在廢物棄置不當的問題,令村莊環境非常惡劣。小婷深明廢物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向培幼會提交建議書,利用申請得來的資助改善村莊的廢物處理、垃圾分類及存放廢物的系統。小婷非常自豪自己能夠對村莊作出貢獻,更教育其他村民一同保護村莊環境 。 讓更多孩子接受教育 創造不一樣的未來 教育是擺脫貧困的有效途徑,培幼會向兒童提供學習工具包和材料,又設立校車津貼,為1,000多名兒童和青年提供更多接受教育的機會。在幼兒教育方面,我們致力裝備教師進行優質教學,藉遊戲、解決疑難及多媒體演講等培訓,提升教學效能,並制訂了500份幼兒護理及發展指引,為教師和家長提供幼兒學習方法的指引,讓老師和家長正確地全面了解幼兒的需要。透過與社區合作,我們成立了兒童發展中心及11個流動圖書館,讓數百名學齡前兒童,尤其是女孩,獲得有趣實用的學習材料。 捐助者的連繫支持是受助孩子最堅固的後盾 培幼會感謝一眾捐助者10年來的同行,讓生活在發展中國家的孩子能夠改變人生。物質上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我們更著重捐助者與受助孩子之間的心靈連繫,透過書信,受助孩子讓捐助者得知他們的近況;捐助者亦可以藉此關心鼓勵受助孩子勇敢跨越每個難關。 雖然「培幼兒童成長計劃」將開始從清萊市逐步撤出,但我們會在泰國其他地區繼續推展社區項目,與當地政府和社區繼續合作,在湄公以北地區及泰國東部的社區開展更多發展項目,幫助來自柬埔寨和緬甸的移民。我們非常高興看到清萊市的正面改變,社區已變得自給自足,能夠獨立地應變面對挑戰。國際培幼會清萊項目區經理 Kamolnat Skultuan指出:「捐助者的支持為當地兒童帶來重大的改變,讓他們感到安全、被聆聽、得到充分的照顧,並在安全的環境中成長。」

捐助者無間斷捐助 逆轉受助兒童一家命運

國際培幼會透過「培幼兒童成長計劃 (前稱助養兒童計劃)」,集合捐助者的捐款,按援急先後分配至全球各地貧困社區,推行不同長遠及持續的社區發展項目,在教育、幼兒發展、技能訓練等方面幫助孩子及其家庭及社區改善整體生活質素。一起看看受助兒童 – 來自孟加拉的莉比(Lipi)與其家人的故事,詳細了解國際培幼會如何運用捐助者穩定的捐款,為受助孩子及家人上帶來切實而正面的改變! 莉比與她的姊姊、父母布迪盧(Budero)和塔拉(Tara)一起在古里格拉姆地區生活。布迪盧務農為生,收入僅足以支撐整個家庭。但因新冠疫情導致當地市場關閉,布迪盧未能出售農產品,頓時失業,一家生活變得百上加斤。 後來,布迪盧和塔拉透過社區志願者認識到國際培幼會的「培幼兒童成長計劃」,盼藉參加此計劃能令生活得到支援,他逐為莉比登記成為受助兒童後,因而一家獲得了為支持受疫情影響家庭而設的小額財政補助。塔拉決定使用這筆資助金購買一隻母山羊,希望藉此為家庭提供牛奶以補充營養。塔拉的決定非常明智,幾個月後,一隻小山羊更出生了。透過飼養山羊,塔拉不但學習到實用的生計技能,還通過出售小山羊賺取了收入。 另外,國際培幼會與當地合作夥伴開設育兒課程,使莉比的家庭受益不少。塔拉和布迪盧與其他父母透過親職課程學會了育兒技巧,培養了正向的育兒心態和性別平等的意識。起初,塔拉和布迪盧對其中一些主題並不熟悉,但這些課程漸漸改變了他們的看法和教育女兒的方式。 現時,莉比亦在由國際培幼會開辦、為3至5歲兒童而設的兒童發展中心學習,學習如何朗誦童謠、表演、唱歌、跳舞和與其他孩子互動。中心還向父母和看護人提供指導,教導他們如何活用低成本、免費和未使用的材料化成學習和玩樂工具,助子女全能發展。 莉比這個令人振奮的故事讓我們知道,捐助者每月的持續付出能為受助孩子及其家人的生活帶來巨大且正面的改變。從勉強維持生計到建立可持續的業務,並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培育環境,正正是由每一位捐助者集腋成裘的愛心捐獻而成就的。捐助者每月的無間斷支持,讓我們成就了一個又一個激勵人心的故事,受助孩子和家庭由此獲得更好的教育、就業的機會和其他必要的生活援助,以至整個社區逐步邁向脫貧自立,迎接更美好的未來!  

前受助孩子成為社區義工 以務農造就社區發展

透過國際培幼會的「培幼兒童成長計劃 (前稱助養兒童計劃)」,捐助者的持續支持不單陪伴受助孩子成長,更為社區提供充足的資源,改善他們與家人的生活,促進整體社區健康發展,帶來長遠改變。 曾是受助孩子的希爾達 (Hilda),現在是培幼會的義工。出生於厄瓜多爾貧困的鄉村,父母務農為生,微薄的收入不足以應付希爾達的上學開支。父母為希爾達登記成爲「培幼兒童成長計劃」的受助兒童,讓她獲得捐助者長期的支持,除了可以上學讀書,亦透過培幼會不同的社區項目提升生活技能。現時,希爾達的子女亦受惠於培幼會的社區項目,積極參與各種活動。 「童年期間,培幼會的職員和捐助者一直都默默地支持我。直到我長大成為一名母親,他們仍然在我身邊,以行動支持我的家庭及社區。」 希爾達成年後仍然不忘貢獻社區,成為了培幼會的社區志願者,幫助實行社區發展項目。眼見社區內的家庭普遍缺乏對食物安全及營養的知識,兒童大多營養不良,自少在務農家庭長大的希爾達希望對症下藥,在培幼會的鼓勵及資源協調下,她在社區內創立了一個新項目 – 教導家庭在家中種植,成為社區內首名提倡發展家庭菜園和健康營養的女性領袖。 在培幼會的支持下,希爾達舉辦不同工作坊及活動,為參加者提供種植培訓,婦女和男性都能共同參與,一同學習使用環保園藝技術以種植當地傳統蔬菜、水果和草藥。每個家庭獲分配種子,在家中種植,確保每個家庭的孩子都能得到充足的食物。希爾達亦十分注重營養和安全飲食,因此她培訓家庭自行生產有機肥料和無化學農藥,以及教導他們其他重要知識如雨水收集、食品加工和食物營養等。 「捐助者的長期支持為社區帶來充足資源。在培幼會的協調下,我建立了一個大花園,不同家庭可前來自行種植。收割下來的水果和蔬菜不但使孩子獲得溫飽,我們更能把收穫出售,賺取更多收入養家糊口。」 在希爾達的努力下,社區內越來越多家庭能夠自給自足,食用由自己種植、沒有化學物品的新鮮農產品。家庭能減省開支以外,更能吃到不同種類的蔬菜,攝取均衡的營養。同時,家庭透過出售農作品賺取額外收入,可把更多資源投放在孩子的學業、生活必需品等方面,改善生活條件;家庭成員亦有更多機會自我增值,慢慢建立技能及資源自力更生。 由小孩成長至成為一名母親,由「培幼兒童成長計劃」的受助孩子成為一名社區義工,希爾達的故事引證著孩子的成長、家庭的轉變,以及社區的發展。捐助者穩定及長久的支持為社區內每一個家庭帶來切實而正面的改變,而這些改變將由家庭影響另一個家庭,再延伸至整個社區,逐步為兒童創造一個良好及平等的生活環境,讓他們茁壯成長。

無間斷支持成就燦爛人生 前受助孩子蛻變成大學講師

能見證受助孩子茁壯成長直至他們長大成人是每位捐助者的心願。國際培幼會「培幼兒童成長計劃」的捐助者多年來穩定及長久的支持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讓他們及其家人具備知識、技能和資源改善生活,扭轉命運,開創燦爛人生。 來自肯亞的約瑟芬(Josephine)曾經是培幼會的受助孩子之一。她出生於貧困的鄉村,在年幼時成爲受助兒童。透過「培幼兒童成長計劃」,約瑟芬獲得了上學的機會。然而,約瑟芬就讀的學校僅由植物材料建成,環境惡劣,在雨季時經常因水浸而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約瑟芬和她的同學在危險的環境下讀書,大大影響了學習成效。 「在下雨天的時候,我們會把石頭當作椅子,就如坐在一座小島上。若不小心將書本掉在地上,書本便會被浸濕,以後便不能再用了。」 安全的學習環境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培幼會為受助孩子們興建了一所以堅固的物料製成的學校,好讓約瑟芬和其他孩子能在舒適和安全的環境下讀書和玩耍。熱愛學習的約瑟芬十分享受校園生活,積極地追求知識及學習技能,為個人發展奠定基礎。 「透過培幼會的不同項目,我的寫作能力、談判能力、表達能力及社交技能都突飛猛進!」 捐助者的捐款不僅為捐助孩子提供教育的機會,更惠及整個社區,讓受助孩子的家人能夠建立自給自足的能力。培幼會在約瑟芬居住的社區開展一個潔淨水源的項目, 約瑟芬和她的家人因而能夠利用清潔的水種植農作物,賺取收入維持生計。在捐助者的支持下,約瑟芬的母親從社區項目中獲得一筆貸款以發展農業及展開二手服裝的生意。她們一家的經濟狀況大為改善,能夠支付約瑟芬的學費,讓她能夠順利完成高中及大學課程。 約瑟芬在18歲那年正式從「培幼兒童成長計劃」中畢業,但捐助者對約瑟芬的影響並沒有隨她人生展開新篇章而停止。在肯亞,女孩受教育在社會並不普遍。約瑟芬卻決定繼續學業,追求知識。畢業自立後, 她選擇在大學深造,並從英國和肯亞的大學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 約瑟芬立志以自身力量及經歷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她現在成為肯亞一所大學的講師,與不同界別的專業人士共同編制保護兒童的課程,期望讓更多人明白兒童權益的重要性。 「捐助者多年來的支持不但為我指引成功的道路,亦為我的家庭和社區帶來希望和改變!」 在捐助者的支持下,我們見證約瑟芬的人生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她成爲受助兒童,直到從計劃中畢業的那一天,捐助者對她的支持和鼓勵從不間斷,讓她能夠健康成長,面對困難時仍能勇敢突破困境,以知識改變命運。直至現在,約瑟芬矢志以生命影響生命,期望把自己受惠的故事延續至更多有需要的孩子身上。 時間能夠見證改變,因此我們鼓勵捐助者持續幫助受助兒童,直至他們18歲畢業自立。 只有您和其他熱心捐助者長久的支持和陪伴,孩子才能茁壯成長,與家人共同邁進美好的未來!

不一樣的柬埔寨老師 單手撐起半邊天

在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我的破嗝Miss》中,患有妥瑞症的印度女孩拉娜,即使受身體抽搐及不斷打嗝的症狀困擾,遭旁人白眼,依然無阻她奮力追夢,成為一位受學生愛戴的好老師。而在毗鄰的柬埔寨,也有一位自出生就只得一隻手的女孩,在資源匱乏及受身體所限的環境下,堅持不認命不放棄的信念,在偏鄉之間春風化雨,只為讓更多孩子走出貧窮厄運。 幸得媽媽不離不棄 成就樂觀的她 天生沒有四肢的力克.胡哲在他的自傳《人生不設限》提及,兒時飽受歧視及欺凌,27歲的單手少女雅圖(Tort)同樣遭遇這些情況,嚐盡苦頭,但她的樂觀積極,讓她突破身體的限制,創出自己一片天。這個成長於柬埔寨暹粒一條小村莊的女孩,自出生就與七個兄弟姊妹長得不一樣,媽媽Kheny相信是因為懷著女兒時,時常因頭痛而服止痛藥,加上居所與醫院距離太遠而從未進行產檢所致。 作為母親,Kheny懷著既愧疚又心疼女兒的複雜心情,養育女兒成長。多年來她一直護女心切,擔心女兒的前路之餘,在別人用奇異目光看待女兒,甚至指其缺陷是一個詛咒時,Kheny更是第一個挺身而出大喊:「這不是她的錯!」,媽媽的態度亦成為雅圖在跌跌碰碰的成長路上最強大的後盾,讓她不論遇到怎樣的難關,聽到怎樣的閒言閒語,一覺醒來,她又繼續靠著一隻手,譜寫精彩的下一頁。 來自地球另一邊的捐助者書信,成為雅圖堅持學習的最大動力。 捐助者書信鼓勵 堅毅對抗歧視 除了得到媽媽的支持,自2005年成為國際培幼會的受助兒童,雅圖更感受到來自德國的捐助者越洋的一份溫暖,她的生命亦變得不一樣。在受助之初雅圖就收到捐助者寄來的信,信中表達「我們很高興可以有一個在柬埔寨的孩子」,雅圖感到前所未有的被重視。她曾經因為天生的與眾不同,而被學校的同學歧視及欺凌,更一度想過逃避上學。捐助者定期的來信,鼓勵她的一字一句,也成為她克服困難的動力來源,讓她無視外界對她的質疑及批評,咬緊牙關堅持學習,奮用地追逐她的教師夢。 社區教育消除歧視 領會「生而平等」 與此同時,培幼會設立的「兒童天地」,為雅圖建立一個安全快樂的成長環境,因為她與社區的其他孩子透過不同的活動,學會保護自己、尊重他人及兒童權益的相關議題,讓她免受歧視,能夠與其他孩子互相學習。 培幼會亦於當地興建學校及提供獎學金,讓更多孩子接受教育,改寫命運,更於社區設立健康中心,同時改善食水設備,為社區提供清潔食水,從多方面提升孩子及其家人的生活質素。 2005年雅圖獲助養,並收到助養者的信件,她一直珍藏至今。 放牛不忘讀書 只為扶助更多貧童 一直以務農為生的Kheny與丈夫從未上學,卻堅持讓所有孩子上學讀書,雅圖亦不例外。她對學習的堅持,更讓媽媽十分動容,「即使她要幫家裡放牛,也會帶著課本去,而她亦是眾多兄弟姊妹中唯一沒有輟學並順利畢業的」,Kheny欣慰地說。 雅圖熱心為貧苦孩子義務教授英文,希望孩子跟她一樣,以知識改變命運。 「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但我們可以改變將來」,這是雅圖一直堅守的座右銘,而她努力改變的,不只是自己的將來,更是很多柬埔寨孩子的未來,即將在2023年大學畢業的她,立志成為英文老師,現時在一間小學教授高棉語,並於圖書館為學生說故事,鼓勵課外閱讀,閒時更會到一間非牟利機構為貧苦孩子義務教授英文。她更盼望將來學有所成,可以到高中任教英文,以單手編織更多孩子的夢想。 遠赴芬蘭實踐抱負 單手創出人生傳奇 在2019年,雅圖更達成她其中之一個心願—踏出柬埔寨的國境,飛到世界的另一邊。她遠赴芬蘭赫爾辛基參與培幼會的「Girl Takeover」活動,用她最喜歡的語言英語,向芬蘭政府代表表達氣候變化對發展中國家貧窮家庭的影響。出身柬埔寨的貧困村落,對於雅圖而言,搭飛機遠行看似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然而憑著她的堅毅及熱誠,讓她擊破每個「不可能」。 雅圖的身體缺陷曾被視為一個詛咒,今天她卻是家裡最堅毅、學歷最高,且對社區貢獻良多的一個孩子。不論遇上怎樣的挑戰,她依然掛著那熟悉的笑容,應對人生每個挑戰,靠一隻手創出屬於她的人生傳奇,走向屬於她的康莊大道。 國際培幼會(香港)總幹事蕭美娟博士曾於2018年前往柬埔寨探訪雅圖,見證她堅持不懈,力求打破宿命的故事。...
Read More

疫情無阻助養決心 27歲青年助養10個孩子 望為貧困兒童打破跨代貧窮

將愛心付諸行動,或許只是一步之遙。不一定要衣食無虞、生活富裕,有時只要打開雙眼,用心感受,不論年紀、地位、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慷慨、富愛心的行動者。今年27歲、僅投身社會數年的陳宇東(Woody),出生基層,未有豐厚財富,但已是10個發展中國家孩子的「助養爸爸」,縱然過去兩年面對疫情的挑戰,仍沒有放棄助養兒童,更立志三年內成立一間兒童青少年及家庭中心,幫助本地基層兒童。 探訪貧乏兒童 由自我中心到「看見」他人  「年少時有幸在教會遇到一位人生導師,他鼓勵我在索取以外,亦應想想如何付出,貢獻他人。」Woody坦言,小時候的他自我中心,甚少考慮身邊人的需要,直到中二那年開始,Woody在教會、社區中心等組織擔任兒童導師,有機會接觸本港基層兒童,為他們遭遇家暴、面對父母吸毒、酗酒、離異等各種問題感到扎心,及後亦有機會遠赴不同地區如河源、越南、雲南等地探訪和義教,每一次的探訪,他都用眼去觀察、用耳去聆聽他人的故事,漸漸地學會用心關懷別人。 Woody在過去探訪的經歷中,有些片段依然歷歷在目。在他探訪過的本港基層家庭中,一個貧窮家庭的小姊姊要執紙皮幫補家計;又一次他帶一個六歲小女孩外出活動,她因父親行動不便,母親忙於生計,每日只往返學校和居所,小女孩第一次見到大海的雀躍令他感受尤深。 匱乏的物質生活,難免限制了孩子成長的機遇和視野,Woody相信每個孩子都應具備發展所長的機會,獲得良好的身心靈教育,感受愛與關懷,成為一個好人,因此Woody自投身社會工作的第一年,便開始透過國際培幼會助養一名來自尼日爾的女孩。後來他轉職為斜槓青年,工作收入增多了,便多助養了九名兒童,成為10位發展中國家兒童的助養者。 Woody年少時已到不同地區探訪和義教,與兒童結下緣份。 疫情收入降 無阻助養決心 Woody成為十個助養兒童的「爸爸」不久後,新冠肺炎疫情便在全球爆發,Woody的收入一落千丈,更一度連生計也成問題,有一個月不得不停止繳付助養兒童的費用。問到Woody躊躇之際曾否想過停止助養?他堅定地說:「從沒想過停止助養,生意上有資金周轉,可以賺回來,但數百元對他們(助養兒童)來說已經很重要,可以達成很多事。」 Woody透過國際培幼會助養10個貧苦孩子,他們分別來自10個不同國家。 樂見兒童成長 珍惜彼此關係 透過培幼會的資訊,Woody得知各助養兒童的年齡、家庭狀況、生活環境等資訊,亦與助養兒童有書信來往,他表示每次收到小朋友的信件都感到很開心:「有小朋友告訢我她喜歡畫畫,然後我回信鼓勵她畫一幅給我; 亦有年幼小朋友由嫲嫲代筆寫信,問我年紀有多大。最記得是第一個助養的尼日爾女孩,開始助養時她仍是手抱嬰兒,現在已準備上學了。」能夠見證孩子健康成長,可以上學讀書,結交朋友,都令Woody深深受感動,原來一個助養決定,不僅為貧困兒童的生活帶來轉機,而彼此更建立了一個持續的關係,就宛如一個守護者,書信間蘊藏著的關懷,都默默地為孩子注入生活的力量。 助養兒童寄來的書信,Woody都會珍而重之地收藏。 透過培幼會的資訊,Woody見證助養的尼日爾女孩漸漸成長。 改善社區發展 為孩子帶來長遠改變  Woody心痛孩子總是因貧窮成為他們實現夢想的絆腳石,他的目標是三年內在本港成立一間兒童青少年及家庭中心,結合信仰、科技、藝術、治療與理財等多個元素,希望增加貧困孩子向上流動的機會,打破跨代貧窮的循環。他欣賞培幼會的工作與其願景異曲同工,同樣以長遠幫助貧困兒童為目標,令他們將來擁有更好的發展條件和空間:「培幼會不是直接把金錢交給有需要家庭,也不只是幫他們解決生存需要,而是發展整個社區,這個模式才可以更有效幫助他們脫貧。」 培幼會的社區發展計劃除了為兒童提供教育,亦會教導家庭耕種、紡織等各種自給自足、謀生的技能,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長遠幫助孩子、其家庭及社區,改善整體生活質素,得以脫貧自立。 結語...
Read More

【道別的力量】相惜相伴十載 謝寧揮別助養囡囡榮榮

作為媽媽,最能體會「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的滋味。在這十年間,作為兩女之母的國際培幼會榮譽大使謝寧(Charlene),除了兩個女兒之外,更是時刻心繫遠在陝西的助養囡囡榮榮。一起走過十個寒暑,隨著榮榮踏入18歲,助養旅程終於來到尾聲。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十年的時間也接近尾聲,而我們也到了告別的時候……」,讀著榮榮最後一封親筆信,Charlene點滴在心頭,十年來的回憶亦湧現眼前。回想十年前到訪陝西,當年只得八歲的榮榮有著一張天真可愛的笑臉,卻因年幼時跌傷頭部而導致內斜視,令Charlene哭紅了眼,決心要治好榮榮雙眼。後來手術成功,榮榮成功恢復視力,Charlene亦於2018年再次到陝西探望榮榮,八年光景並沒有洗刷掉她們的情誼,這次寶貴的重聚更讓這份「母女情」更加牢固。 2018年4月初與榮榮見面,見證她健康成長,令Charlene留下深刻回憶。 在Charlene的支持下,榮榮努力讀書,成績優異,更成功升讀大學,令Charlene十分欣慰,「時間真的過得很快,這些年來榮榮都十分懂事,慶幸我有這樣的機會助養她,我的一點付出,原來已經是對榮榮很大的祝福」,Charlene感觸道。 除了道別信,榮榮更親手畫了一幅畫給Charlene,而兩年前榮榮送給她的一瓶星星,她亦一直珍而重之。 談到對榮榮的寄望,Charlene語重心長地指,「榮榮入讀大學是一個新的開始,希望她可以在學校找到她所渴望的東西,參與更多活動,發掘更多興趣,努力向目標進發」,她亦盼望榮榮將來可以用自己的力量,關心社會,幫助有需要的人,將一顆善心承傳下去。 「很感謝我的生命裡出現帶著光的您!未來的歲月裡我會帶著你的期望助夢飛翔!」,榮榮的道別信充滿感激與不捨,這封信彷彿要為十年旅程畫上句點,但對Charlene與榮榮而言,這反而是一股珍藏心底的力量,繼續伴隨彼此好好生活,編寫更美好的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