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女童權益故事

印度女醫生遭姦殺引發全國示威 從根源杜絕性暴力悲劇

在印度,針對女性的性暴力慘劇時有發生,近日在印度東北部大城加爾各答(Kolkata)更發生一宗駭人的姦殺案。當地一名31歲實習駐院女醫生在醫院內慘遭一名義工性侵,其後更被殘忍殺害。事件震驚全國,更引發當地大規模罷工,逾30萬名醫生及婦女走上街頭抗議,要求伸張公義及正視女性安全問題。 性暴力罪案頻生  女孩出行步步驚心 根據印度國家犯罪記錄局的數據,在2022年,針對女性的罪案有多達 45萬宗,涵蓋在公共交通、公眾場所及工作場所等發生的跟蹤、性騷擾及性侵等性暴力事件,而平均每日有多達90宗的通報性侵個案。 「嗨美女,你要去哪裡?」、「你看!那個女孩身材多好!」這些令人不適的言論,經常在印度街頭、公共交通上聽到。一句說話、不懷好意的凝視或不恰當的觸碰,都令女性生活在恐慌之中,深怕會成為下一個性暴力受害者。「被陌生男人騷擾、用言語挑逗幾乎是我們的日常,每次獨自出門我們都特別膽顫心驚。」一名印度女孩Gargi分享。 消除男女不平等思想  教育青年向性騷擾說不 為保障女孩安全及出行自由,國際培幼會自2022年起在印度新德里作為切入點,推行「為女孩建造更安全的城市」項目,透過社區教育、倡議及賦權青年等,多方面加強社區性別平等、尊重女孩的意識,建立更安全的社區環境,讓女孩能夠安心地獨自出行。 性暴力源自男女不平等的傳統思想,男性支配與控制的慾望,促使他們騷擾和侵犯女性。為消除這種觀念,我們致力協助組織青年小組,讓13歲至18歲的青年參與,在社區灌輸性別平等的意識,並為他們提供領袖訓練。我們亦推出「安全評估」應用程式,讓他們審視社區內對女性潛在的安全危機,包括在公園聚賭的情況、欠缺街燈及閉路電視監察系統等,並向政府部門反映意見,推動政策改變,加強防範性騷擾及保護女性措施。 「以前遭受性騷擾時,我不敢出聲反抗。但現在我很清楚,遇到同樣情況,我必須大聲喝止。我們不應屈服、容忍任何形式的性暴力!」參與青年小組的Gargi分享。 「在參與項目之前,我們習慣在街上調戲女孩,但現在我們已學懂尊重女孩,並視她們為我們的姊妹對待,我希望逐漸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參與青年小組的Karan反思道。 賦權女孩捍衛權益   推動社區改變 培幼會相信,青年及女孩有能力扭轉根深柢固的性別不平等觀念,培幼會致力賦權他們積極為女孩權益發聲,締造改變。16歲的桑珍娜(Sanjana)參與項目後,她學會捍衛自己的權益,在父母以繳付哥哥學費為由而要求她退學時,強烈地表達堅持學業的意願。她更成為了「變革先鋒」、青年小組的傑出領袖,組織及帶領小組舉行多次「網上安全散步」活動,運用培幼會推出的「安全評估」應用程式,加强安全意識。「變革先鋒」參加者探討社區內的安全黑點,並向政府官員倡議在街道增設街燈、閉路電視監察系統等,保障女孩安全。同時,Sanjana亦完成培幼會提供的防身術課程,並將自衛技術傳授予其他女孩。 「透過積極參與討論及活動,我發掘到自己的能力,我希望我的經歷能夠啟發更多女孩,引導她們發揮潛力,帶來改變。」桑珍娜分享道。 培幼會推出「安全評估」應用程式,讓青年小組透過不同的指標,例如是否有足夠街燈及閉路電視等,審視社區內公共地方的安全。 「為女孩建造更安全的城市」項目推行至今已取得顯著成果,透過不同的活動,讓超過5,225人,包括教師、公共交通人員及社區人士等提升女孩安全和性別平等的意識。培幼會將持續與女孩、青年、父母及政府機構合作,推動社區正視女性安全,長遠杜絕性暴力威脅,讓女孩享有出行自由,在安全的社區環境中學習及健康成長。 我們的工作成果:  

12歲少女遭搶婚成人妻 多番掙脫欲逃離悲慘生活

「你為什麼要強行捉走我?我們才見過一次!」女孩拼命掙扎,想要把男孩推開。 「只要你踏入我家範圍,你就會成為我的妻子!你的父母也同意了,不要反抗!」男孩強行把女孩擄走,登上電單車回家。 掠奪婚或搶婚是一個在越南盛行的傳統習俗,事實上與綁架無異。還未成年便要離開家人、朋友、校園,這些女孩真的甘願放棄身邊的一切嗎? 純屬自願?搶婚是許多女孩的惡夢 掠奪婚或搶婚是越南赫蒙族一個傳統習俗,當中涉及以暴力或威脅等手段強迫別人與自己建立婚姻關係。該族的男子可以搶走自己喜歡的女孩回家,如女孩逃脫不了,數天後男子便會向女方家人正式提親,完成婚事。雖然不可排除當中有些男女真的兩情相悅,只不過為了儀式感才上演「搶婚」的戲碼,事實上,搶婚與綁架無異。當地社會並不會譴責男性這個行為,不少女性縱使不願意但為免蒙羞,只好妥協委身,將自己的未來交到「丈夫」手中。年紀輕輕便成人妻,從此揹起家務、懷孕、照顧嬰兒的重擔;更要無奈地放棄學業,與家人朋友說再見,這真的會是她們心中所想的未來嗎? 一次會面被迫成為人妻 更已得到父母的首肯 文首的對話並不是故事,而是真實個案。丹妮(化名)成長於越南河江市一個赫蒙族的家庭內,童年時,丹妮喜歡上學、認識新事物、探索不同的地方,這些都帶給她很多開心回憶。丹妮在12歲時,情竇初開,在新年慶典中認識了一位男孩,之後的幾個月,他們在社交媒體上保持聯絡,丹妮甚至覺得自己喜歡上這位男孩。可惜,所有的美好幻想都在一次相見後幻滅。八月的某一天,丹妮與朋友閒逛時碰見了這位她日思夜想的男孩,正當丹妮滿心歡喜之際,男孩一手搶走了她的電話並強迫她登上電單車,把她擄回家並希望她成為其妻子。在電單車上的丹妮驚慌得全身僵硬,不懂作出任何反應,她的將來亦從此跌入黑暗中。 有說搶婚是童年的終結,已成人妻的丹妮面對的再不是功課、學業的問題, 而是沒完沒了的家務和各式各樣的虐待。 丹妮得知男孩已得到她父母的同意以及收取了禮金,心情極度沉重。丹妮從沒有聽過搶婚的習俗,現在只能心如死灰地接受現實,留在男孩家中。接下來的四個月,丹妮每天凌晨四點起床做家務、下田耕作,更可怕的是要承受來自丈夫及其家人的言語暴力和身體虐待 。在這些痛苦的日與夜裏,丹妮想念她的朋友、學校的課堂,決定鼓起勇氣嘗試逃回家中,沒想到迎來的卻是父母的責罵和冷嘲熱諷,因為逃婚是家庭的恥辱! 無悔逃婚無視眾人冷眼 成同輩的明燈 父母的反應令丹妮很傷心,但她拒絕屈服。經歷三次逃跑失敗,丹妮仍未放棄,這次她在清晨潛進森林,走了20多公里路向祖母求救。儘管她走了10多個小時,已筋疲力竭,她的父母發現後仍想將丹妮帶回男孩家。但經過多次激烈爭辯後,丹妮的父母終於讓步,並賠償了嫁妝給男孩一家,丹妮終於能夠擺脫「妻子」的身份。然而回到學校,圍繞在身邊的卻是無盡嘲笑和負面評論,但丹妮從沒有後悔逃婚。她得到老師的支持和鼓勵,信心漸漸恢復;政府官員又時常遊說丹妮父親、朋友以及社區人士接受丹妮;並透過教育提升社區對童婚、早婚和迫婚禍害的了解,從根源改變他們的想法,支持女孩締造新的未來。 「回到學校,我看到很多同學都活在童婚的陰影中。作為過來人,我不希望讓其他女孩成為搶婚的受害者!」丹妮參與了培幼會的反童婚項目,透過街頭話劇、音樂表演以及短片製作,積極提升社區不同持分者對終止童婚的意識和保護女孩免受性暴力的傷害。丹妮擺脫了曾是童婚受害者的標籤,現在她變成啟發同輩的明燈,對未來充滿希望,不會錯過辛苦奪回來的人生。 「我現時專注學業,想學一門外語;日後我希望找到一份好工作,能夠脫貧,支持自己和我家人的生活。」 越南北部及山脈地帶是童婚的重災區,有19%介乎20至49歲女性在18歲前已出嫁。河江市位於越南北部,因搶婚習俗盛行,許多赫蒙族女孩未成年已為人妻,被迫放棄學業前途。培幼會在該市推行「以青年力量終結童婚、早婚與強迫婚姻」項目,通過教育工作提高整個社區對童婚、早婚與強迫婚姻的了解以及其帶來的禍害,並推動年青人成為帶領終結童婚、早婚與強迫婚姻的領袖。由2021年7月至2023年6月,已有1,088名年齡介乎10至18歲的女孩及男孩受惠於此計劃,他們在接受培訓後,自信心加強,多方面技能也得到提升,包括表達能力,以致他們可以在社區進行訪問、製作短片及戲劇表演,讓社區人士了解童婚的禍害,鼓勵女孩自主地創造屬於她們的精彩未來。 現時,因天災衝突不斷,氣候危機惡化等因素,貧窮家庭面臨更大壓迫,許多女孩活在童婚的陰霾中,你都可以為終結童婚出一分力,讓培幼會繼續於不同的社區推動反童婚項目,改寫更多女孩的命運。

#MeToo 浪潮再起 性騷擾為何無處不在? 捍衛女孩身體自主   從根源杜絕性暴力文化

「我們不再就這樣算了,好不好?」一句電視劇的台詞掀起近月台灣「#MeToo」運動浪潮,無數倖存者鼓起勇氣揭露自身遭受性暴力的經歷,被指控的加害者遍及政界、商界、教育界、娛樂圈及藝術界別,範圍之廣令人咋舌,也揭示社會中性騷擾、性暴力無處不在的不公義現象。即使在性別平權較先進的地方,性暴力仍不斷在職場、校園,甚至在家庭中發生,我們應如何從根源杜絕問題,讓女性重拾身體自主? 全球三分之一女性曾遭受暴力 性暴力是最常見的侵犯人權的行為之一,是指任何人企圖透過強迫的手段,包括但不限於在行為、言語和態度上對別人的身體作出有性意味的冒犯,包括強暴、性侵害及性騷擾等。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顯示,全球範圍內估計有三分之一的女性、即大約7.36億人曾遭受過身體及性暴力侵害,而在發展中國家尤其嚴重。即使身心受到重傷,遭受暴力的女性中只有不到 40% 會尋求協助,[1]故此在眾多倖存者自揭傷疤後,隱於社會陽光底下的性暴力事件才被大眾重新看見。 權力不對等   女性地位被賤視 為何女性的身體界線總是被肆意踐踏?最主要可以歸因於性別歧視及權力不對等。男尊女卑觀念至今仍植根在不同文化當中,男性作為中心,而女性就有義務為男性提供好處和服務,女性的自由、人身安全和自主性往往只屬次一等的考慮。在女性地位低落的文化,女性更受到歧視,甚至被視為可隨意玩弄的對象。在印度及孟加拉等國家,獨自出行是每個女孩的惡夢,男性在公眾場合如街道上、公共交通上恣意地對未婚女孩作出「夏娃挑逗」(Eve Teasing),甚至以強姦或綁架作威嚇。 社會上的性別歧視及不平等,亦進一步加劇男女的權力不對等,男性普遍在職場、家庭及兩性關係擁有較多的權力及地位。當處於上司對下屬、老師對學生或是長輩對晚輩的權勢關係中,加害者更容易利用自己的身份及權力滿足自己的慾望,無視女性的意願,透過要脅、利誘等手段作出性暴力行為。 來自烏干達24歲的艾力,曾經是個性騷擾的慣犯,他分享指:「我以前視女性只是性對象且毫無價值,並經常性騷擾女孩——向她們吹口哨、不恰當地觸摸並貶低她們,這是我們電單車的士行業的文化。透過參與培幼會的安全城市項目,我們改變這種有害的觀念,並重新建立對女性的同情心,將每位女性都視為我們的母親、姐妹及妻子般尊重。現在,我們一起為性別平等而奮鬥,為女孩及婦女建構一個更安全的生活環境。」 革除性別不平等文化   捍衛女性身體自主 性暴力所殘害的不僅是女性的身體,更是她們的尊嚴、心靈及未來,為她們帶來一輩子也難以抹滅的創傷。國際培幼會相信,要從根源杜絕性暴力文化,就要由教育著手。除了要讓女孩懂得保護自己,更重要的是扭轉男性對女性的錯誤印象,學懂尊重女性。透過提供性與生殖健康及權利教育,我們希望能夠打破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讓孩子、青少年及父母建立性別平等意識,讓更多人能夠認識及保護女性權益。同時亦積極賦權女孩捍衛身體自主權利,建立身體的界線,防範性騷擾、性暴力及性剝削的風險。 在贊比亞,基於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針對婦女和女童的暴力行為被視為正常,即使女孩被伴侶毆打,長輩也會勸她們啞忍。透過培幼會的「世代變革!」(Generation Change!)項目,當地社區婦女及女孩重新認識自己的權益,參與者查巴拉分享指:「現在,父母會教導孩子對暴力行為零容忍,男孩無權侵犯女孩或強姦她,若不幸被侵犯,女孩應當立即舉報案件。」 培幼會持續在多個發展中國家推行不同工作,透過教育消除性別歧視與偏見,促進兩性友善文化,協助女童及婦女應對性暴力的風險,例如: 在印度、菲律賓、越南、烏干達及厄瓜多爾等地,推行「安全城市(Safer Cities)」項目,透過不同的社區工作坊及培訓,扭轉男性貶低女性的錯誤觀念,讓青少年了解及討論社區內的性暴力情況,與政府部門反映意見,在社區內的大街小巷增設路燈照明,減低性犯罪發生的機會,以及與公共運輸工作人員合作,建立應對性騷擾的保護措施等。 在贊比亞推行「世代變革!」(Generation Change!)項目,透過在學校增設青少年學會,提供性與生殖健康及權利教育;培訓社區領袖,讓他們改變當地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文化,建立女孩及社區對性暴力零容忍的意識。 透過不同的女童權益工作,讓女孩了解到自己應有的身體自主權及免於性暴力的權利,讓她們懂得保護自己,遠離性騷擾、性暴力及性剝削的風險。...
Read More

婚禮前臨危舉報逃離童婚厄運   我的人生,我的選擇!

婚姻本應是迎接幸福生活的新開始,但童婚卻剝奪很多發展中國家女孩的教育及童年,令她們從此失去決定自己未來的權利。現時,全球每年有1,200萬名女孩在18歲前結婚,面臨輟學、早孕及家庭暴力等威脅。國際培幼會多年來積極打擊童婚,透過不同的反童婚項目,協助女童對抗童婚厄運,奪回人生自主權。 基於貧窮、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等原因,童婚陋習在全球多個發展中國家盛行,現時約有6.4億名女性在未滿18歲前結婚。根據聯合國報告顯示,縱然各界從多方面積極打擊童婚,實際進度仍相當緩慢,要達成全面消除童婚的目標,恐怕要多300年。[1] 每分每秒都有女孩面臨童婚的風險,我們必須加緊步伐,阻止童婚摧毀她們的人生。培幼會多年來堅持在社區裡深耕細作,透過多方面的反童婚項目,成功阻止更多兒童新娘步入禮堂。 1.支持女孩教育 打破貧窮惡性循環 對於不少貧困家庭而言,婚姻是一場擺脫貧窮的交易。女孩出嫁不但能減輕家中負擔,父母更能因此獲得結婚禮金,改善家庭生活。要避免女孩因貧窮步入童婚,教育扮演著關鍵角色。據聯合國的研究發現,在女孩就學率較低的國家,童婚率就愈高,相反,若女孩能完成中學學業,料童婚率能下降66%,而若女孩繼續接受高等教育,童婚率有望下降80%。教育能確保女孩學習就業所需的技能及知識,讓他們順利進入就業市場,打破貧窮的惡性循環。培幼會致力保障女孩的教育權利,透過提供教育援助,如興建學習中心、提供獎學金、書本及學習用品等,讓女孩得以繼續學業,同時亦會為女孩提供職業技能訓練,建立自給自足能力,避免女孩因經濟困難而成為童婚受害者。 因家境貧困及女孩的身份,來自坦桑尼亞的海倫14歲之前從未上過學,每天眼睜睜地看著哥哥們上學讀書,而她卻只能留在家中暗自擔憂童婚厄運降臨。透過培幼會的項目,她獲得校服、學習用品及單車的資助,順利地展開校園生活。「我經常幻想能夠上學讀書,沒想到現時夢想成真,我終於有機會追尋成為教師的夢想。」 2.帶領社區改革  賦權女孩向童婚說不   要從根源上消除童婚,就要改變重男輕女的傳統文化。培幼會致力透過社區教育,向大眾宣揚保障女童權利的重要性,同時灌輸男女平等的觀念,讓父母、教師及青少年等認識童婚禍害,避免更多女孩因重男輕女的觀念而被迫早早出嫁。在埃塞俄比亞的岩哈拉州及錫達馬地區,培幼會展開了為期五年的「我的人生,我的選擇」反童婚項目,讓女孩認識自身權益,親手改寫自己的命運。13歲的法菲亞(Fethia)透過項目認識童婚禍害,並建立自信成為社區的青年領導,帶領多達30名青少年探討童婚及性別平等議題,讓每個人明白童婚並非女孩的唯一出路,鼓勵她們敢於向童婚說不。 「青少年公開討論童婚的禍害已帶來正面影響,很多父母都一改重男輕女的觀念,樂意給予子女平等的機會。社區內童婚情況亦有明顯的下降趨勢,以往每年約有20多名女學生因童婚而輟學,而現時只有少數個案。」 阿比芭(Abeba)在培幼會協助下,代表婦女和社會事務局積極地在社區進行遊說,她分享指:「由於當地童婚文化習俗根深蒂固,起初當我們談起童婚問題,居民都很反感,更會出言侮辱。我們努力不懈地在教堂及社區聚會上與居民交流,終於逐漸改變他們既定的觀念。現時,愈來愈多父母希望女孩能夠繼續學業,而非早早出嫁。」 3.建立通報渠道 助女孩逃離童婚厄運 未成年女孩面對童婚時,大多都是不知所措,難以鼓起勇氣違抗父母的決定。在社區內建立有效而可信任的通報童婚渠道,就顯得份外重要。德貝圖(Debritu) 於16歲時被逼輟學留家照顧生病的母親,為增加家庭收入,父母更不惜安排她與陌生男人結婚,藉此換取禮金度過經濟難關。透過「我的人生,我的選擇」項目,社區組織協助德貝圖通報警方,讓當局及早介入她的童婚個案,警告德貝圖父母安排未成年女兒結婚屬犯法行為,及時阻止悲劇發生。 「當知道要取消婚禮時,我鬆了一口氣。這次經歷令我更有自信,亦令我決心幫助其他女孩。當女孩面對童婚時,我會向她們分享自己的經歷,讓她們及早向當局通報,堅定地向童婚說不!」 4.經濟賦權童婚受害者  阻止禍延下一代 童婚問題難以在一時三刻全面消除,除了致力阻止童婚發生外,培幼會亦積極為童婚受害者提供援助,包括協助她們重返校園、提供職業技能訓練及健康支援等,建立經濟能力,藉此中斷貧窮的惡性循環,讓她們的下一代免受童婚所害。來自孟加拉的艾伊莎(Ayesha )在16歲時被父母安排與素未謀面的男子結婚,隨後更輟學早孕生下兒子。她與丈夫離婚後成為單親媽媽,她一直都希望能夠自力更生,但由於她早已輟學,難以找到工作養家活兒。在培幼會的創業培訓的項目協助下,讓艾伊莎裝備了經營生意的知識及技巧,並在項目的資助下成功開設售賣魚乾的小生意,讓她能夠賺取收入養育家庭外,更能夠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惠及社區內的婦女。...
Read More

孟加拉女孩初經來潮身心受限 歡慶月經打破禁忌與迷信

初經在亳無防備之下降臨,每個女孩都曾經歷過內褲突然沾上血跡的焦慮不安。初經是每個女孩成長必經階段,但對於15歲的孟加拉女孩莎瑪亞而言,那是惡夢的開端—「醫生」告知她那是象徵不祥之兆、外婆認為初經來潮等同準備結婚、同學因知識貧乏而肆意嘲笑她…… 種種忌諱令莎瑪亞深陷迷惘與恐懼之中,身心飽受壓迫。初經是女孩蛻變為少女的重要過程,為何她們要因此受到歧視與羞辱? 月經被視作怪病  古法治療阻血流 孟加拉受傳統文化影響,月事仍被視作骯髒、不祥的象徵,女孩在欠缺生殖教育中成長,在她們的口耳相傳中,月經是怪病,甚至是詛咒。這種對月經的負面印象,令女孩面對第一次月經時更徬徨無助,不自覺懷疑和貶低自己。 莎瑪亞在孟加拉的鄉村長大,由於母親離鄉別井到其他城市工作,她從小跟外婆居住。從來沒有人告訴她月經是怎樣的一回事,她11 歲時初次來經,自以為得了某種怪病。即使姨姨為她買了衛生巾,她也不知道該怎麼使用。面對身體突如其來的轉變,月經時鮮血不斷在雙腿之間流出,伴隨着下腹收縮的絞痛,懵懂無知的莎瑪亞只能獨自承受。她第三次來月經時,她痛得死去活來,卻被鄉村江湖「醫生」告知那是不祥之兆,建議她在身上塗鹽、水和煙作「治療」,如果沒有改善,就要燒掉她經期用過的那塊布,並將灰燼藏在枕頭下,阻止經血再度流出。 莎瑪亞一直以為月經是某種怪病,因為家中沒人教導她正確的月經知識,面對初經,她顯然不知所措。 雖然對月經一無所知,但莎瑪亞很清楚這些「巫術」不是月經的解藥,「所謂的『治療』從未奏效, 我不明白為甚麼會有人相信這種迷信!」在月經禁忌及羞辱之下,莎瑪亞羞於向家人求助,更惶論能夠向正統的醫生求診。 初經敲響童婚厄運之門  女孩身心自由受限 由月經而來的羞恥感和身體上的痛楚尚未緩解,童婚的厄運卻同時悄悄地前來叩門。受傳統習俗影響,她的外婆認為初經代表莎瑪亞已踏入青春期,擁有生育能力,正是結婚生子的黃金時機,更希望在兩年內將莎瑪亞嫁出去。 然而,莎瑪亞與許多女性都一樣,都有屬於自己的夢想,她憧憬着成為媽媽一樣的事業女性,更希望所有女孩都能夠在經期時如常的生活,百無禁忌。月經羞辱令孟加拉女孩的生活處處受限,不能在經期時吃蛋、不能外出、不能上學,甚至不能接觸他人等。月經教育的缺失,令莎瑪亞在學校受到同學嘲諷,校園內欠缺合適的衛生設備,亦讓她難以在校內更換衛生巾,而被逼在經期時缺課。 因為月經而未能上學看似匪夷所思,但在孟加拉,這些情況卻十分常見。據世界銀行在2018年進行的調查顯示,約 74% 孟加拉學生認為月經期間需遵從禁忌,包括不能外出、煮食及禁止食某類食品等。 另外,四分之一受訪女孩指她們在月經期間缺課,而只有 6% 的學校有提供生殖教育,只有 36% 的女性在初經前就認識月經。[i]...
Read More

逆轉女孩弱勢對抗氣候不公義  環境教育刻不容緩

氣候變化引致的極端天氣如旱災、熱浪、水災及颱風等在全球各地頻繁發生,造成的災難性後果已經敲響警鐘。現時,氣候變化引發的連鎖影響不單止帶來各種環境災害,更加深現存的社會不平等,令處於弱勢的女孩深陷「氣候」及「性別」的雙重不公義中。今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主題為「投資地球」,國際培幼會相信投資女孩教育,裝備她們綠色技能,賦權她們為環境發聲,是拯救地球的關鍵。 弱勢女孩無辜承受氣候變化惡果 在發展中國家,基於貧窮及性別不平等的傳統文化,女孩本來已身處於劣勢,面對氣候災害侵襲時,她們更是首當其衝面對輟學、流離失所、童婚以及性暴力等威脅。據聯合國環境署估計,因氣候變化而失去安身之處的人中有80%是婦女。若情況氣候問題未有明顯改善,據馬拉拉基金會估計,至2050年,每年至少有1,250萬名女孩會因氣候變化而未能完成學業。 非洲的乾旱使數百萬人面臨糧食短缺,兒童及女孩被逼輟學幫補生計,失去應有的童年生活。 非洲遭受連年的旱災,導致農作品失收,大量牲畜因缺水缺糧而喪命,當地居民苦陷飢荒的邊緣。很多家庭因自然災害收入下跌,在生死攸關時刻,女孩不但是家中最後可分得到食物的人,更因家庭收入大減而率先被犧牲教育權利。居住在肯尼亞、年僅12歲的娜杰瑪夢想成為醫生,因為旱災她失去上學讀書的機會,從此成為家中支柱,扛起家務和生計。在夢想幻滅、失去教育機會的同時,她更要面臨童婚、女性割禮及性暴力的危機,每天生活在惶恐之中。「我們的社區對女孩來說並不安全,日子很艱難,作為女孩,我們根本無處可逃,為了生計,父母只能將女兒嫁出去以換取嫁妝。」 在娜杰瑪居住的社區旱災嚴重,女孩和年輕婦女不得不長途跋涉尋找食物及清潔食水,沿途更經常受到男性的性騷擾,危機重重。 今年3月,颶風弗雷迪一個月內兩次吹襲馬拉維,大量房屋在洪水中倒塌,造成超過逾二百人死亡。 氣候變化峰會女性參與比率創新低 隨着氣候變化問題加劇,極端天氣越見頻繁,每時每刻都有女孩受苦。雖然女性佔了全球人口的一半,但在她們的需要往往在氣候政策中被忽視。根據培幼會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於2019年發表的報告顯示,在160個訂立了減排目標的簽署國中,只有一個國家的氣候變化政策提及「女孩教育」,另外兩個國家的政策只提及「女性」。不僅是政策層面,在應對環境問題的決策上,女性的參與比例也明顯較低。在2022年埃及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COP27)上,110位出席的國家領導當中,惟僅有7位是女性。在2016年簽署巴黎協議上,女性在國家談判團隊中所佔比例有 35%,在2022年卻下跌至34%,婦女環境與發展組織形容,該次是女性參與人數最少的一次,情況令人憂慮。 儘管有眾多證據表明女性因氣候變化而承受了不成比例的負擔,但女性的角色及聲音卻仍然排除在外,令她們的困境更雪上加霜。 氣候變化逼在眉睫   裝備女孩為未來而戰 女性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不一定只有「受害者」這個角色,她們絕對有能力成為減慢氣候變化的變革者。瑞典「環保少女」格蕾塔.通貝里(Greta Thunberg)就是最佳例子,她自2018年舉行氣候罷課行動,憑單人之力,至今已激勵全球150個國家逾二百萬名學生參與行動,喚起公眾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培幼會相信,每個女孩都有能力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發揮所長,成為拯救地球、捍衛未來的重要一員。 培幼會持續在多個發展中國家推行不同工作,幫助兒童,特別是女孩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例如: 在遭受旱災的肯尼亞,埃塞俄比亞、索馬里、南蘇丹及馬里等地,為兒童及女孩提供學校膳食 ,確保他們繼續接受教育,避免成為童婚的受害者 在202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COP27)發表由年青女性氣候倡導者共同撰寫的報告,呼籲各國採取行動解決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失和損害,減低氣候變化對女孩和年輕人的影響 鼓勵女孩學習科技、工程、數學、經濟、政治等學科,讓女孩能夠發揮長處,參與推動環境保護政策和綠色經濟 在孟加拉、柬埔寨、菲律賓及泰國推行「 安全學校...
Read More

被剝奪教育權和希望 賦權女孩以筆代劍奪回夢想

教育是基本人權,但在世界各地,仍有不少女孩因為傳統思想、宗教糾紛、政局動盪或貧窮而無法接受教育。在阿富汗,女孩本應正享受青春爛漫的校園生活,追求知識,但去年伊斯蘭基本教義派組織塔利班頒布禁令後,她們再度被禁於小學、中學及大學校門外,一夕間失去所有讀書機會,埋葬了她們本來光明的前程。為何在現今世代,女孩只是想上學讀書,卻遭到各種無情阻礙,甚至備受生命威脅? 憧憬書寫未來  卻被拒諸校門外 持續的衝突徹底翻轉了兒童的生活,他們為逃離戰火被逼離開家鄉,成為難民,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失去上學讀書的機會。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估計,全球現時有2.22 億受危機影響的兒童和青少年需要緊急教育支援。在政治或宗教衝突糾紛中,女孩的受教育權和自主權往往會率先被犧牲。根據保護教育免受攻擊全球聯盟(Global Coalition to Protect Education from Attack)記錄顯示,在至少 11 個國家,女孩因其性別而成為襲擊的目標。 在某些國家下,例如阿富汗、尼日利亞和巴基斯坦,武裝團體更會視女學生和女教師為襲擊目標,透過暴力威脅或攻擊,阻撓女性接受教育。 俄烏衝突一年間,烏克蘭教育及科學部發布《拯救烏克蘭學校》報告(Save Schools in Ukraine)指,2,300間學校在轟炸及炮轟下被破壞,最少286間學校被完全摧毀,兒童及女孩喪失接受的教育權利。 自2001年阿富汗塔利班政權被推翻,當地女性曾享有長達20年的教育機會,去年塔利班重新掌權後,女性權益急速惡化,當局相繼頒布禁令禁止女性入讀小學、中學及大學。女孩教育的權利再度被剝奪,曾經滿懷壯志的她們被逼中斷學業,憧憬的燦爛未來在一夕之間被摧毀。有女學生形容,痛失教育權利的她們就似被折斷雙翼的鳥兒,無法自由地向夢想飛翔。 女性讀書權得來不易   實現平等教育長路漫漫 因性別被禁止上學看似匪夷所思,但至今仍在世界各地發生,無數女孩失去發光發熱的機會。縱觀世界各地的歷史進程,女孩要擁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必先衝破多重障礙,積極推動政策改變才能看到曙光。在中國,女性曾因受到「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傳統思想影響,推祟女子要留在家中相夫教子,無需追求學識。隨着社會風氣漸趨開放,女性的教育權利才獲得重視,在1960...
Read More

孟加拉貧民窟一廁難求  女孩冒險露天洗澡慘遭性騷擾

洗澡是我們獨自放鬆喘息的私人時間,也是基本人權。然而,對居住在貧民窟的女性而言,要解決基本需要,就必須忍受恐懼與生命安全的威脅。 陰暗髒亂的貧民窟,垃圾成山,是不少人避之則吉的地方,卻是不少孟加拉人的棲身之所。有近1.6億人口的孟加拉,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國家之一,單是在首都達卡已有逾5, 000個貧民窟。逾180萬名人口蝸居於殘破不堪且衛生條件惡劣的鐵皮屋內,每天過著營營役役的生活,只為在城市賺得一餐糊口。 至少由16個家庭共用公共廁所設施 貧民窟大多的「房屋」都只是以臨時物料如木板、鐵皮等搭建而成,不僅與污染嚴重的垃圾河、工廠或馬路為伴,食水、電力等基本生活配套均一律欠奉。在潮濕多雨、暴雨成災的孟加拉,清潔用水的供應卻十分緊絀。全國有超過180萬人民無法獲得安全的飲用水,3,600萬人缺乏基礎衛生設施[1],不少貧窟全日只供水一次,居民都習慣用膠筒儲水。貧民窟環境擁擠,住所一般沒有房間分隔。在水源匱乏且一廁難求的情況下,達卡貧民窟中至少有90%的家庭使用共用衛生設施,每個廁所由至少16個家庭共用[2],兒童有時會為洗澡需排隊一至兩個小時,影響學習進度。公共廁所設施簡陋,污水橫流,缺乏照明系統,加上欠缺管理保養,門鎖破爛,數百名居民共用設施令衛生條件更為惡劣,容易傳播疾病,女性更加暴露在被攻擊和騷擾的危險當中。 公共廁所狹窄骯髒,惡臭撲鼻,危機處處。 由於每天只供水一次,居民都習慣用膠筒儲水,以應付日常生活所需。   一成三曾遭性騷擾  女孩淋浴於恐懼之中 不僅是用水量受限,沐浴空間對當地居民而言也是一大挑戰。與大多貧民窟一樣,在達卡達普區(Dhalpur)貧民窟的公共沐浴間沒有帆布掩蓋,全無遮蔽,不論是男或女,都只能在毫無遮掩的公共空間洗澡。女性在露天的環境寬衣洗澡,私隱及尊嚴盡失,更身陷性暴力險境。她們一般會把如廁或沐浴這件事盡快解決,除此之外,更要面對「月經污名」的問題,經血被視為不潔和污穢,在月經來潮時,仿如一場惡夢,為免在公眾地方清洗由舊布替代的衛生巾,很多女性長時間不敢替換,危害健康。她們亦會盡量到入黑時結伴出行,然而,天黑對婦女來說,一方面帶來了某種程度上的屏障與隱蔽感,卻同樣增添了危險。每次如廁或沐浴,彷彿都是從安全與衛生健康之間作出抉擇。 國際培幼會早前訪問了417 名 居住在孟加拉貧民窟的14-24 歲女孩,調查顯示,當中98% 人表示她們需使用開放式沐浴空間洗澡,平均每個沐浴空間由35至45人共用,最多更高達70人。有近7成受訪女孩表示,在使用開放式沐浴空間時,曾遭受過言語暴力,近13.4%表示曾遭受性騷擾,八人曾被偷拍並遭到勒索。 位於貧民窟的公共沐浴間沒有帆布掩蓋,全無遮蔽,絕無私隱可言。 基礎衛生設施欠奉,居民平日沐浴、如廁、煮食和洗衣都在同一空間。   洗澡被錄影   忍受恐懼與安全的威脅 住在達普區貧民窟的瑪琳(Marin)...
Read More

披上嫁衣 卻與幸福背道而馳 孟加拉女童11歲成爲人妻 難逃黯淡未來

常言女性一生中最美的一天,就是披上嫁衣與最愛締結成婚,共諧連理的那天。可是,在發展中國家如孟加拉,對許多女孩而言,換上禮服不是邁向幸福人生的標記,而是向無憂童年和校園生活的道別,從此,她們的人生將埋首在養兒育女,日復日繁重的家務和瑣事當中。 疫下貧窮家庭急嫁女 童婚個案飆升 孟加拉為全球童婚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會,五成女孩在18歲前結婚,其中15%未滿15歲。為減輕經濟負擔,許多身在貧窮家庭的女孩仍在在學的年紀就被迫逼安排出嫁,隨之而來就是早孕、家庭暴力等各種威脅。這樣被斷送一生幸福的女孩比比皆是,童婚原是聯合國計劃要在2030年以前終結的項目之一,但新冠疫情重創經濟,相比疫情前,有多2,400萬人陷入貧窮狀態,全國逾四成人口活在貧窮線下[1]。許多家庭朝不保夕,處於岌岌可危的貧窮邊緣,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童婚變本加厲。全球最大的非政府組織The Bangladesh Rural Advancement Committee[2],簡稱BRAC在全國11個地區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2021年的童婚案例飆升13%,創孟加拉過去25年來最高的紀錄,形勢刻不容緩。 今年八月,國際培幼會(香港)總幹事蕭美娟博士(Kanie)於疫情稍為放緩之際,到訪孟加拉,與當地女孩及前線同事對談,探討當地童婚問題並了解培幼會的工作成果。女孩的遭遇可歸咎於兩大核心問題:貧窮與根深締固的重男輕女思想。 一個婚約  剝奪女孩未來 才16歲的海迪徹(Khadija),在十多年的人生裡,已歷盡輟學、嫁人、產子為人母、成為全職主婦。婚姻—一個關乎終生幸福的重大決定,卻從不是掌握在女孩自己手中。11歲那年,因家貧被父母安排與素未謀面的男子結婚,她從此離開學校,向同學道別,取而代之的就是一日復一日的繁瑣家事。13歲時,仍是孩子的她懷下了第一個孩子,每早五、六時工作到九、十時,她的人生僅餘下照顧孩子,打理家務,這日復日、年復年的循環,讓上學讀書識字、結交朋友、認識社會和世界、實踐個人理想,變成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16歲的海迪徹於11歲時被父母安排結婚,並於13歲時誕下女兒,年紀輕輕便成為母親。 「對於未來,我不知道還可以作甚麼。」海迪徹成為母親後,生活只剩下照顧孩子和打理家務,掌管自己的未來對她來說彷如天荒夜談。 早婚早產 身心俱痛 在身體尚未發育完全的年紀懷孕、分娩,令海迪徹面臨各種不適,家境窮困的她本身已瘦骨伶仃,懷上孩子後,胎兒爭奪營養令海迪徹身體承受更大的負荷。孩子出生後,更要勞心勞力照顧初生孩子,卻未有適當的護理及復原,她身體變得更虛弱,漸漸出現體重過輕、嘔心和嘔吐、頭暈等不適。據世界衛生組織2015年統計,在發展中國家,每10萬名孕婦死就有239名孕婦死亡,15歲以下女孩的孕產死亡風險最大,妊娠併發症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女孩死亡的主因。 另一位探訪的童婚女孩蕾哈娜 (Rehana)於13歲被安排結婚,在未成年之前已生第一胎,她坦言對育兒一無所知,對承擔照顧孩子的責任感到徬徨。 女孩被視為累贅 父母不惜犯法將女兒嫁出 孟加拉是少數性工作合法的國家,在城市的街頭,不常見到女性的身影,大多數女性的地位都非常低,她們不能外出拋頭露面,只能在家中從事低生產性的工作。經濟不景氣,加上女方要付男方嫁妝的傳統,將女孩置於更不利的位置,對一個貧窮家庭而言,女孩被視為累贅,被當做是奴役和壓迫的對象。據當地法律,孟加拉女性公民合法結婚年齡為18歲,儘管法律不容未成年成婚,可是在落後地區如古里格拉姆縣(Kurigram),出生證明仍是手寫,在窮途未路之時,即使女兒未到18歲,亦有父母不惜竄改女孩的出生年份,偽造文件,挺而走險,為的就是送走家中的累贅,紓解家中財困。...
Read More

捱餓至死或掙扎求存 飢餓危機將女孩推向絕望深淵

俄烏戰爭、非洲旱災及糧食價格高漲,非洲飢餓危機悄悄來臨,威脅數以百萬計兒童的生命,死亡每分每秒步步進逼。面對持續的旱災及糧食短缺,在男女不平等傳統觀念下,女性身份更令她們面臨多重危機,她們被逼輟學、陷入童婚,甚至墜入性剝削的陷阱。捱餓至死或忍辱求存,成為女孩們最絕望的生死抉擇。 生死攸關 女孩仍被身份束縛 糧食價格高企禍延全球,面對生死攸關的關頭,「女孩」這身份仍是她們難以擺脫的枷鎖。國際培幼會今年八月發表以《真實的選擇及生命—世界飢餓危機對女孩的影響》為題的報告,提及全球飢餓人口中有高達70%是女性,而女孩在這場世界性危機當中,更容易遭受家庭暴力、童婚、童工及性剝削等威脅,在捱餓的同時,女孩身處我們難以想像的險境。 憂為換溫飽被逼出嫁  婚前割禮換來創傷 透過培幼會職員的親身探訪,我們了解更多女孩在這場糧食危機面對的真實困境。非洲地區持續旱災,農作物失收及牲畜大量死亡,這些因素不止造成一場糧食危機,更將女孩推向童婚的深淵,摧毀無數女孩的一生。在索馬里,約有230萬人口面臨嚴重缺水及食物的情況, 13歲的費莎 (Faisa) 與家人因旱災而流離失所,暫時在索馬里的營地棲身。因為費莎是女孩,她總是家中最後才分到食物,作為家中第二年長的孩子,在尚未發育完成的年紀,就要肩負起照顧弟妹的責任,還要每天憂慮童婚的厄運降臨。 持續的旱災造成大量農作物失收,弱勢家庭被逼將年幼女孩出嫁,以節省家庭開支,甚至將女孩作為交換金錢或食物的工具。 費莎憂心忡忡的表示,「眼見身邊不少女孩被送至城市工作或與被逼與年長男人結婚,每次我看到母親與其他男人交談,就會擔心我就是他們討論中的『交易』。」 她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面對糧食短缺的情況,女孩更容易陷入童婚,甚至因為傳統習俗,需在婚前證明女性的「貞節」,而遭受割禮的傷害。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資料顯示,受乾旱影響最嚴重的非洲地區的,包括索馬里、埃塞俄比亞奧羅米亞州及南方各族州,在2022年1月至4月期間,平均童婚率較去年同期增加119%;而在南方各族州地區,女性割禮的比率更增加27%。 割禮為女性帶來很大的健康風險,輕則昏倒、劇痛、流血不止,重則可以造成細菌感染,成為女性一生的心理陰影,甚至奪去她們的寶貴性命。而費莎身處的索馬里,當地幾乎一半的女孩在 18 歲之前結婚,更是世上女性割禮最嚴重國家,普及率高達98%。面對今次危機,女孩的處境只會更絕望。 輟學難實踐抱負  女孩對未來失去昐望 女孩在絕境之中為求生存,不惜放棄上學的夢想,身陷險境換取一餐溫飽。13歲的夏維 (Hawi) 在埃塞俄比亞奧羅米亞州居住,她參與國際培幼會在學校成立的學會後,認識了兒童及女孩權益,更立志成為社區內的女孩權益倡議者。在乾災來襲之前,若區內的女孩面臨輟學,夏維會挺身而出,游說長輩讓女孩接受教育。不過,一場突如其來的災害,讓原本雄心壯志的夏維對未來失去昐望。 「我無法再去捍衛女孩的權益,也漸漸放棄追求我的權利,因為旱災,我的未來已變得黯淡無光。現時學校已經關閉,不少女孩為求生存移居至城市尋找工作,以我所知,有部分女孩現已在酒店工作。為了生計,女孩被逼去擔當超出他們能力範圍的工作,令她們更容易面對被暴力對待及虐待等風險。」...
Read More
1 2 3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