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十一月號【抓着疫情的「影子」】
以口罩抗疫,以甚麼對抗性別? 在這疫症橫行的一年,我們花了不少時間查看世界地圖,看哪個國家新增了個案,哪個地方又停工停課。但深深刻劃在地圖上的又豈止疫情呢? 就在病毒不留情地侵入生活時,聯合國提出了一個新名詞—影子疫情。顧名思義,「影子疫情」就像影子一樣隨着疫情來臨。它,就是針對女性的暴力事件。 圖中這些數字並不是疫情的確診或死亡人數,而是同樣駭人的性別暴力事件數字。 在過去的12個月內,全球就有2.43億女性經歷由另一半施加的肢體暴力或性暴力,佔了15至49歲女性人口的18%。 社會中的性暴力 數字給了我們一個抽象的概念,但實質在這些女性身上發生了甚麼事呢? 事實上,女性在未有疫情以前就處於容易遭遇性別暴力的位置,這些暴力行為包括性騷擾、性侵害、肢體暴力、言語暴力、精神虐待、家庭暴力等等。或許你會認為疫情令街道上少了人,會間接令案件減少,不過,現實總比幻想殘酷。 今年七月下旬,23歲的尼日利亞女孩潘蜜拉在乘巴士時遇上防疫路障。執法人員上車逐一檢查,確保每個人都有遵守防疫措施。這一天,潘蜜拉沒有戴上口罩,按原來的法例,她理應被罰款或面臨監禁,但執法人員把她帶到一間空置房屋,威脅她「如果不配合發生性行為,就殺了妳!」,最終她被逼就範。 另一邊廂,英國一項調查發現在第一輪防疫隔離措施實施後,每五個女性就有一個經歷了街頭騷擾,包括遭遇吹口哨或喊叫聲挑逗、被跟蹤、遭受不情願的性或肢體接觸等等。另一項調查則揭示51%女孩在今年六月後曾在公眾地方經歷性騷擾,比例驚人。 防疫當然重要,但我們不能完全不外出,封城之下,女性仍需外出購買日常用品、處理各樣事務。可惜,社會辜負了女性的期望,無法為她們提供一個在防疫與防止性暴力層面都安全可靠的環境。 家,就是安全?魔鬼可能就在身邊 「留在家中,不外出不就好了?」 先不說這論調如何將責任推到受害者身上,我們單單着眼於「留在家中」的安全性,就存在很大爭議。 數據告訴我們一個可怕的事實—加害者很可能是我們最親密的人! 在印度開始封城後的第三個星期,塔拉致電當地的家庭暴力舉報熱線。塔拉的丈夫在婚後15年以來常常以暴力對待塔拉,但她都吞聲忍氣捱過去。但封城令塔拉不能藉工作之名減少見面,倆口子在家中日夜雙對,磨擦增多,丈夫打她和羞辱她的次數亦更趨頻密。「我活在持續的恐嚇之中,我不知道何時會激起丈夫的情緒。」她在求助電話中低聲說道,因為她很怕丈夫和奶奶會發現。 塔拉的遭遇並不罕見,研究顯示有30%的暴力事件都是由另一半一手造成,有多於三分一被謀殺的女性是被現任或前任伴侶所害。 疫症使犯案容易求助難 在香港方面,香港婦女中心協會的婦女求助熱線在疫症首兩個月接獲的家暴求助個案,較上年同期上升逾一倍。組織表示社區隔離措施令受害人求助困難,未能及時獲得資訊和援助,法庭亦暫停服務以致未能申請法律文件,女性只能繼續忍受家暴。同時,入住庇護中心的人數亦較過往少了一半,不少是因為擔心庇護中心的防疫安排不足而拒絕入住,也有求助個案因社工在家工作,未能即時聯繫,於報警後約一星期才被安排入住庇護中心,期間的安全令人關注。 全球統計數字亦得出相似結論,只有少於四成受害者會尋求協助,少於一成會報警求助。當中不少是因為全日都與加害者共處一室而未能找到機會與外界聯絡、相關援助單位因忙於應對疫情而暫停服務、無法藉社交活動聯絡可信任的人,又或是因封城令未能離家求助。對小孩子來說,學校停課也令他們失去了向學校師長、社工求救的一扇窗,老師也無法及早察覺家暴事件,容易釀成悲劇。 齊心抗「疫」 這幾個月,我們常把「齊心抗疫」掛在口邊。其實,我們都可以用相同的心態去面對來勢洶洶的影子疫情,正視社區中女性的「疫」境,幫助女性脫離險境。... Read More
2020年十月號【你覺得這裡真的安全嗎?】
我們來做個小測驗吧! 你是女性嗎? 是(1 0分) 不是 (0分) 你是否年輕?是(1 0分) 不是 (0分) 你會在網上發表自己的看法嗎?會(1 0分) 不會 (0分) 你有身體殘障嗎?有(1 0分) 沒有 (0分) 你擁有黑皮膚嗎?有(1 0分)沒有(0分) 你定義自己為LGBTIQ+群體的一員嗎?是(1 0分)... Read More
【專訪前線救援同事】身陷「疫」境 女童權益危機一觸即發
文:國際培幼會總幹事蕭美娟博士 新型肺炎疫情席捲全球,這場戰役令我們失去了許多寶貴的生命,同時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而發展中國家的兒童及其家人更是首當其衝。在大家集中火力對抗疫情之際,許多危機正悄悄地向這些孩子步步進逼,甚至將孩子逼進死胡同,而當中更以女童權益問題最為嚴峻。我特意在國際女童日(10月11日)前夕訪問本會位於越南、尼泊爾及印尼辦事處的前線同事,除了了解疫情與女童權益危機之間的關係,更讓我意識到疫情如何重塑救援工作的「新常態」。 家庭收入大減 輟學出嫁成唯一出路? 打擊童婚一直是國際培幼會越南辦事處的工作重點之一,但新型肺炎疫情卻令當地的失學及童婚問題進一步加劇,社區隔離措施令許多孩子無法上學,加上大部分家庭的生計大受影響,更促使父母將女兒早早嫁出去,以賺取食物及禮金,女孩從此告別校園,將漫長餘生交託予婚姻。今次我以視像會議形式訪問了越南廣治省偏遠山區的一位18歲女孩Huu,熱愛學習的她與我分享她在停課期間如何「上學」,每天早上五時就要起來下田工作的她,好不容易工作五小時後,就要攀爬到山頂以接收網絡訊號,在日曬雨淋的情況下進行兩小時的網上學習。首次以網上學習代替真正課堂,Huu亦坦言僅吸收到30%的學習內容。 18歲的Huu五年來一直積極參與培幼會推動女童權益的工作項目,深知童婚的禍害,不忍看見身邊同學因疫情而被逼早婚。 不過,Huu深知自己已屬於較幸運的一群,因在父母的大力支持下,她依然可以繼續學習,追尋自己當老師的夢想,而在她的學校,就有四位學生在疫情期間輟學,當中三位早婚,另外一位需出外打工。提到身邊同學無力對抗童婚厄運,Huu坦言感到十分難過和遺憾,即使隔著螢光幕,我亦從她的表情中清楚看到她的無奈與落寞。 疫情令媽媽壓力倍增 成家暴施虐者 印尼辦事處的總幹事Dini則提到當地經濟大受打擊,面臨失業、糧食價格上升等危機,許多家庭失去一半甚至全部收入,經濟壓力巨大,媽媽除了要為一家三餐而苦惱奔波,更要處理大量家務,甚至要擔任孩子在家學習的「老師」,而她們多數甚少接受教育,令其壓力倍増,容易將孩子當作出氣袋,所以這些家暴事件的施虐者往往是媽媽,加上學校停課,令老師無法在學童身上察覺家暴事件及盡早介入,或為孩子的心靈帶來無可挽救的創傷,情況令人憂心。 學校停課 恐釀網絡安全危機 尼泊爾鄰近疫情嚴重的印度,當地同事亦嚴陣以待,除了防疫工作,亦想盡辦法解決疫情帶來的各方面影響。學校停課,位於鄉郊的學童未必有相應的設備和網絡以進行網上學習,而取得網絡訊號的學童,卻面臨更多網絡欺凌及騷擾的危機,同時亦因與同輩有更多機會在網上接觸,大大提升了當地的童婚率。疫情亦令當地的兒童販賣問題更為嚴峻,貧窮令人口販子有機可乘,利用工作機會及金錢誘騙女孩及婦女,邊境封鎖亦增加拯救工作的難度,大大窒礙打撃人口販賣的工作。 「疫」境中找出路 重塑救援工作「新常態」 疫情下,各項防疫及救援工作刻不容緩,然而前線同事同樣面臨感染風險,更需做好全面的防疫保護措施,而當地家庭擔心受到感染,對外人的探訪變得更有戒心及防備,所以前線同事致力建立雙方信任的同時,亦在安全距離下進行救援工作,以保障雙方安全。 在疫情下,前線同事派發防疫物資時亦做足保護措施,同時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 許多家庭對外人的探訪變得更有戒心及防備,前線同事致力建立雙方信任,以免影響工作項目的進行。 此外,在疫情及社區隔離措施下,當地部分員工在家工作,內部溝通以網絡模式為主,惟在偏遠地區網絡訊號不佳,令同事與偏遠地區的伙伴及義工之間的溝通有所窒礙或延誤,亦為我們的工作增添難度。部分教育及倡議工作亦由實體轉至網上,當地同事需要就如何有效發放訊息進行更多思考及嘗試,並善用不同的網上渠道及平台。這些或許都成為我們未來一段日子工作的「新常態」,我們或需突破框框,靈活變通,方能找到出路,惟我們心繫兒童的初衷,始終不變。 培幼會不但為當地家庭提供清潔水源,更派發衛生包,當中包括在疫情期間十分短缺的衛生巾。
2020年九月號【月經會招致死亡?】
你不可改變月經 但可改變看待月經的態度 「月經。」 若你在香港提起這個詞語,或許會引來大家尷尬的目光;但在世界上一些地方,說到「月經」,換來的可不止尷尬,而是恥辱、嫌惡與恐懼!月經對你來說,又是甚麼呢? 月經是每位女性與生俱來的特徵、象徵生命的延續。據統計,每個女性一生中平均會有三千日在月經伴隨中渡過,但每個女性的月經故事都稍有不同,她會生暗瘡,我會有經痛,她又可以安然無恙。 先考考大家,你覺得月經會為女生帶來甚麼? 讓我們來看看尼泊爾女孩的經歷,一探究竟。 在尼泊爾女孩的故事中,月經帶來各種負面影響,更會招致死亡。雖然尼泊爾於2005年已立法禁止將女孩困在「月經小屋」,但在西部偏遠地區,情況仍然猖獗。每一天都有女性被逼在荒涼小屋隔離,每年都有數宗女性因被蛇咬、燒炭取暖致死等悲劇發生,此外,由於害怕被歧視,許多女性亦會遭遇虐待或強暴而未有舉報事件。 問題根源不在於法例 在於思想 調查顯示尼泊爾中西部14至19歲女孩中,有近77%仍會在月經期間被隔離,當中六成人知道這個習俗是違法。一項2018年的研究更揭露「月經小屋」問題是「刻意造成」,即使小屋被拆除,當地居民依然會想盡辦法把女孩困住,更會用衛生安全情況更惡劣的牧屋作替代。 為何尼泊爾人對「月經小屋」如此執着?尼泊爾人大多信奉印度教,相信月經是「不潔」、有辱神明之物,來經女孩接觸到神明、食材、水源和家中男性成員都會為家庭帶來厄運。因此,來經的女孩會被逼獨自在離家甚遠的小屋隔離。法律難以箝制思想,在偏遠山區,即使立法強制亦難以確保村民不會偷偷犯規。 世界各地都存在「月經羞辱」 尼泊爾女孩來經時的遭遇正正反映「月經羞辱」(Period Shaming)這個現象。「月經羞辱」指女性因月經而受到他人的批評,甚至羞辱。由於女性地位低微,大眾對這個生理現象亦缺乏相關知識,來經女性自然成為攻擊對象。不少女性因來經而自信心受創,更有可能為了逃避批評和嘲諷而不敢上學、不敢為自己的權利發聲,從而增加她們輟學、早婚、早孕、前途受阻、面對不公平對待的風險。 事實上,除了尼泊爾,世界各地都出現不同程度的「月經羞辱」。以18歲的東非烏干達女孩葆琳(Pauline)為例,她曾經因經期不適在學校暈倒,被送進醫院。回到學校後,她不但得不到關心,反而被男同學排斥,社區的流言更指她被詛咒。葆琳承受了極大心理壓力,父母只好幫她轉校。這都歸咎於烏干達的社會文化,女性在社會不被尊重,小男孩在大人身上有樣學樣,學校又沒有灌輸正確觀念,以致男生缺乏對女同學生理不適的理解。 小孩很容易受到成人影響,尤其是師長,但在長年知識貧乏、缺乏生殖健康教育的地區,師長自身又有沒有能力應對孩子在青春期的煩惱呢?2019年末,在非洲肯尼亞的一條村落,一名14歲的女孩在來經時不小心弄髒了校服裙,老師不但沒有關心女孩的需要並幫助她擺脫窘境,而是在一眾同學面前指女孩很「骯髒」,並要求她立即離開課室。事件讓女孩大受打擊,不知如何是好,陷入了情緒低谷。回家後,即使母親盡力安撫女孩,女孩仍在母親外出打水時輕生了。 即使有些尼泊爾女生不用被困在「月經小屋」,但研究發現全部受訪的西部地區女孩都有被不同程度的月經習俗束縛。 聯合國人口基金東非及南非區域辦公室研究發現,非洲不少民族傳統仍認為月經不潔,甚至禁止女孩在月經期間觸碰自己的陰部,認為會污染神聖的水源。 「月經貧窮」只是個貧窮問題嗎? 「月經貧窮」我們可能都聽過,即女性無法負擔購買衛生用品的費用,使她們要以其他用品代替或是減少更換衛生用品的頻率。全球共有23億人缺乏基本衛生服務,27%人口家中沒有洗手設施,相比起來,女性缺乏衛生用品好像顯得不太重要?然而,這個問題帶來多種禍害,需要我們致力改善。在發達國家如南韓,就曾經出現「鞋墊女孩」現象,因女性衛生用品生產商決定大幅加價,低收入家庭未能支付起衛生巾的費用,女孩以形狀相似的鞋墊取而代之,令全國一片嘩然。在發達地區的月經貧窮尚且如此嚴重,更遑論在資源有限的發展中國家。在印度,只有12%女性在來經時有衛生用品可用,更多女性只能以舊布、灰、報紙等充當衛生巾。 「月經貧窮」的影響包括損害尊嚴、經期不便導致輟學、早婚、早孕、跨代貧窮,甚至受細菌感染而死亡等;普遍我們聽過的原因有貧窮、衛生用品價格高昂、物價高昂、物資短缺等,不過,問題歸根究底是源於「月經羞辱」。... Read More
2020年八月號【解構女性黑白照風潮】
7 月18日巴西女記者帕德朗(Ana Paula Padrão)以「#womenempowerwomen」和「接受挑戰」為題上傳的一張黑白照,掀起了意想不到的一股仿效熱潮。一名27歲的土耳其女學生爾泰金(Pinar Gültekin)在上月中慘遭前男友諜殺焚屍,適逢當地政府打算退出保障婦女免受家暴及性侵的《伊斯坦堡公約》,事件引起全國對女性安全問題的關注。因土耳其媒體會刊登不同遭受性暴力及謀殺受害者的黑白遺照,大眾便仿效帕德朗的挑戰,在社交媒體上傳黑白照表達訴求,並要求土耳其政府就問題作出改善。活動引起廣大迴響,來自全球多個國家近700萬網民紛紛上傳黑白照,配上「#challengeaccepted」(接受挑戰)以及「#womenempowerwomen」(女人支持女人)等標籤,呼籲大眾關注女性權益,更挑戰身邊好友上傳照片延續行動,當中亦不乏國家政要、演藝紅星等知名人士參與。 黑白照挑戰以外,還有「她們」 事實上,除了黑白照挑戰,每天在世界不同角落的女性都要面對各種生活挑戰及為爭取自身權益而努力,她們的情況需要我們關心與支持。 今年五月,南蘇丹一名八歲小女孩慘被輪姦,施暴者更以槍指嚇女孩及她的母親。南蘇丹人以「#SouthSudaneseSurvivor 」(南蘇丹倖存者)為標語,呼籲社會打破沉默、要求政府正視當地性暴力及強姦文化。 今年六月,兩名尼日利亞年輕女性被強暴及殺害,引發大型示威。尼日利亞人民以「#WeAreTired」(我們都倦了)作口號,抗議當地政府未有就針對兒童和女性的性別暴力作出相應行動。 現時在阿富汗亦有一群女性在街頭和網絡上呼叫「#WhereIsMyName」(我的名字在哪兒?)。根據當地文化,女性不能在公開場合使用自己的名稱,只可以用父親、兄弟和兒子的名字,不單讓單親母親和孤兒被歧視,亦使女性在社會失去被平等看待的機會。倡議者認為當地要立即停止對女性的欺壓,給予女性平等權利和保護。 此外,在肯尼亞、南非、烏干達、塞拉利昂等國家亦有不同以爭取女性、女童權益的行動。這一方面展示了女性不屈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告訴我們:世界各地還有很多很多對女性不公的事情,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去帶來改變。 就在這三秒,「她」失去了自主的人生 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導致全球89%的學生停課,近 15.4億兒童受影響,其中3,000萬兒童更會從此輟學,當中以女孩為主。在停課期間,多個國家的童婚數字急劇上升,現時,每3秒便有一名18歲以下的女孩結婚。經濟發展停滯使貧困家庭貧上加貧,逼不得已把被視為經濟負擔的女兒外嫁,以換取禮金度日及減少家庭開支。根據聯合國預測,在未來10年,全球將有額外1,300萬宗因疫症而引致的童婚個案。她們本可有美好前程,卻因性別不平等和總總不幸而犧牲自己,失去讀書改變貧苦命運的機會。 三秒,您可為「她」多做一步! 其實,我們除了轉發黑白照片,也可以為這些受逼迫的女孩多做一步!我們不妨把握這三秒,把這個訊息傳給三位親朋好友,使更多人了解女孩面對的困境,集合眾人之力共同建立更平等的世界。
吳雨霏四度探訪蒙古雛妓女孩 矢志推動女童權益工作
Kary應國際培幼會邀請就新型冠狀病毒在發展中國家引發的童婚危機-拍攝呼籲片,呼籲大家幫助發展中國家女童逃離童婚命運。 說起吳雨霏(Kary),你會想到甚麼?是女歌手,是兩孩之母?其實她還有很多不同身份! 自從誕下一子一女後,Kary久未露面,只有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生活點滴。但她並未有停下腳步,相反,暫時放下歌手身份的Kary一方面變身Play Group老師,另一方面又應國際培幼會邀請拍攝呼籲片,以喚起大家關注疫情下發展中國家女童面對的威脅,生活似乎更加忙碌。 疫情下歌手媽媽搖身一變成Play Group老師 成為人母的Kary萬事總是以一對子女為先,在新冠肺炎爆發前,Kary喜歡帶着他們外出遊玩、體驗不同的事物。在疫情影響下, Kary透露自己大為緊張,除了要減少外出,也花了很大心力教導兩歲的兒子Asher戴口罩和勤洗手。為了小兄妹不會因留在家中而覺得沉悶乏味,Kary更絞盡腦汁,上網學習育兒方法,一手一腳製作教材,不時和兒子做勞作及小實驗,從中學習。Kary笑言自己就像個「Play Group」老師,要不斷尋找新的活動為一對子女帶來娛樂及趣味,看來本來就才藝多多的Kary除了歌手身份外,又可以開拓新的方向了! 在疫症爆發前,Kary喜歡帶子女四出遊玩,體驗不同事物,從中學習。 為了子女安全,現時Kary一家都盡量減少外出,兒子Asher就不時在家發揮小宇宙,任何物件都可以成為他的小玩意。 與女兒的獨特連結 每一位女孩都值得被珍惜愛護 疫情亦令Kary感受到家庭幸福彌足珍貴,特別是剛九個月大的小女兒Galilee,總令她心軟、竉愛有加。Kary從來沒想過生兒子和女兒會有這樣的分別,而她也想給予小兄妹平等溫柔的愛,但自從Galilee出生後,Kary就覺得女兒和自己有很微妙的連結。妹妹Galilee比哥哥Asher柔弱很多,皮膚也幼嫰一點,對Kary來說,妹妹就好像是要小心翼翼保護的一顆掌上明珠,目光也難以離開她。然而,一直關心女童權益的Kary知道,並不是所有女孩都有這樣幸福的成長環境。 Kary直言對子女不會很嚴苛,不會要求他們考到甚麼名校,只希望他們健康、快樂就好。她認為疫情下健康快樂比起一切都更顯重要。 四度探訪蒙古雛妓女孩 決心推動女孩權益 除了母親外,Kary其實還有一個身份,就是熱心推動女孩權益的大使。她在2017年時舉辦過一場別具意義的生日暨電影放映會、透過紀錄片與朋友分享世界各地女孩面對的威脅外,她亦曾經四度隨教會到蒙古探訪,親眼目睹女孩因受環境所逼而成為雛妓。 「我在那裡認識了一個13歲的小女孩,她跳舞很厲害,但缺乏父母的愛,最後走上了賣淫之路。」Kary在往後的探訪中也曾與這個小女孩見面,當地的組織亦嘗試為女孩提供幫助,但女孩始終無法逃過成為雛妓的命運。「我在想,如果她可以得到多些幫助、多些機會,她人生其實是很有潛力的!這讓我特別心痛……」Kary說。 Kary曾廣邀好友參加她的分享會,在活動上,她播放了有關女孩權益的片段,以及親身分享從書本得來的資訊及深刻感受。 擔任女孩權益大使 ... Read More
「疫」境下 讓女孩學無間斷
在馬里,國際培幼會向46所「PASS+加速學習中心」(Primary School Access through Speed Schools)1,252位學童派學習包,12歲的Alama是其中一位受惠者。透過在家學習資料,學童得以繼續學習,並對新冠肺炎預防和保護措施有更深的認識。 疫情期間,學校關閉,12歲的阿拉瑪(Alama)一直透過在家學習資料學習。 「我從小體弱多病,加上學校距離我居住的村落幾乎六公里,以致我從小都沒有機會上學。」 12歲的阿拉瑪道。近日,她和馬里許多女孩一樣,原本有機會讀書,卻因為新冠肺炎而中斷了學習。 由於上學的路途遙遠,加上學費昂貴,阿拉瑪身處的村落中,許多父母都不願將年幼的孩子送上學,包括阿拉瑪在內,共有24位6至12歲的(11名女孩和13名男孩)兒童失學。 為此,國際培幼會開設「PASS+加速學習中心」,以幫助因疫情而失學的兒童,讓他們停課不停學,可順利銜接小學課程。當阿拉瑪知道自己所在的社區將開設學習中心,她興奮不已。 不讓一個孩子失學 「我平日多留在家中,幫媽媽打理家務,清洗弟妹的衣服、洗碗等。當爸爸知道培幼會在我身處的村落開設學習中心,他毫不猶豫地替我報名。我十分高興,因為我一直都很羨慕其他有機會上學的孩子。」阿拉瑪道。 「當爸爸知道培幼會在我身處的村落開設學習中心,他毫不猶豫地替我報名。我十分高興,因為我一直都很羨慕其他有機會上學的孩子。」 培幼會和西非斯托姆基金會(StrømmeFoundation)在西非啟動了PASS +項目,目標幫助180,000多名兒童回到教室,獲得學習的機會。這個項目與”Educate A Child” (「教育一個孩子」)合作,透過提供快速教育模式,讓布基納法索、馬里和尼日爾的兒童可以追上學習進度。 很遺憾,課程開始六個月後,阿拉瑪所處村落的學習中心,卻因疫情爆發而被迫關閉。「當我知道中心因疫症而關閉,我感到很失落,甚至失去了希望。」她回憶道。 現在回到家中,阿拉瑪再次幫助她的母親做家務,照顧年輕的弟妹。她很開心最近收到了該中心派發的家庭學習手冊。「在中心暫停開放後數個月,我收到了他們寄來的學習手冊,令我喜出望外,在這段等候復課的日子,我可以藉著這些材料繼續學習。」 停課在家學無間斷... Read More
一場疫症逼使女孩困於河邊? 發展中國家女孩在疫情下的五個月經煩惱
突如其來的新型肺炎疫情,令學校停課、工廠停工,很多人被逼於家中隔離。大家可有想過疫症更意外地使一群在發展中國家的女孩半步都不敢離開河邊,當中原因為何? 世界的一切都彷彿停擺了,有一樣事情卻永遠不會因此停下,那就是月經。全球每天都有8億個女性來經,而不少都為此而深感懊惱。以所羅門群島的女孩為例,她們因為疫情引致的物資短缺而無法得到衛生用品,無可奈何下只好持續留在有水源的位置,用水清洗經血,一整天被困在河流旁,日常生活大受影響。 專家發現所羅門群島最近有不少女生因為缺乏清潔用品,只能一整天留在河邊或是其他有水源的地方,用水清洗經血。 在疫症的侵襲下,我們明白社會很多時候都會把援助的資源和焦點放在消毒用品上,女孩月經時的生理需要往往因而被忽略,導致她們的健康、尊嚴及人權受到損害。國際培幼會於五月期間與全球24個國家共61位衛生項目專家進行調查訪問,了解不同國家的女孩在疫情的衝擊下遇上的月經問題,並從中歸納出結論,以完善現行的救援工作。就讓我們來了解五個發展中國家女孩在這段期間遇到的月經問題吧! 一、製造及運輸業停工 衛生用品從何而來? 「我之前都是從學校領取免費的衛生用品,但現在停課,店裡的衛生巾又被搶購一空,我該怎麼辦?」來自肯尼亞的戴安娜說道。為防止新型肺炎疫情擴散,多國都實施嚴謹的防疫隔離措施,因而導致貨運停滯,這情況在原本交通困難的偏遠地區帶來更大影響。有近73%的專家認為貨物供應鏈斷裂加劇了女性缺乏衛生用品的情況,而由於存貨少、隔離時間長及恐慌性搶購物資,造成了貨架被清空而無法及時補貨的現象,女孩要在疫情下購買衛生用品談何容易! 居住在肯尼亞的戴安娜因停課而得不到學校發放的衛生用品,幸得培幼會的幫助,獲發衛生巾以解決燃眉之急。 二、廁所及衛生設施短缺 受訪的61位專家中,68%認為疫症使更多人無法使用廁所及衛生設施。根據培幼會的統計,全球有約5億人不能輕易接觸到符合月經期間衛生需要的設施,有些只能使用沒有門、沒有垃圾桶和水源的旱廁,有些更要冒着被侵犯、被野獸襲擊和受細菌感染的風險在田間如廁。而這些問題亦隨着學校及公營設施關閉而變得更為嚴峻,單是亞洲區便有40%的女性無法安全、衛生、有私隱地更換、清潔以及棄置衛生用品。 無法棄置衛生用品亦成了一大衛生隱憂,專家指有很多偏遠地區因沒有垃圾處理系統、女性無法外出棄置垃圾及垃圾收集服務停工等因素,女性只好把用過的衛生用品埋在泥中,燒掉,或是棄於河海之中,有機會成為病毒傳播的媒介。 在肯尼亞,很多公共洗手間都要收費,而在疫症失業潮下,很多家庭都未能負擔這筆費用,女孩只好另覓水源,解決月經需要。 三、難以負擔的衛生用品價格 大家有留意的話,香港的衛生巾價格約是港幣0.5至1元左右一片,你有否想過在生活水平較低的斐濟,一片衛生巾竟索價港幣39元?研究顯示,近60%的專家留意到市場上的衛生用品在疫症期間大幅加價,一方面是因為貨品短缺,另一方面是因為當地經濟下滑和通漲,導致女孩不得不以其他物品代替衛生巾。非洲贊比亞的健康發展項目專家就指出當地女性在疫情爆發後,被逼以舊布代替衛生巾,擔心危害女孩健康。 四、「我連清潔水源也沒有……」 很多村落一直以來都依靠地下水、降雨等維生,村民本身已面對缺水危機,由於現時家家戶戶都需要更多水去清潔防疫,水供應就更為緊張。現時,51%受訪地區的女性缺乏清潔水源清理經血,情況是我們在自來水源源不絕的發達地區難以想像的。 防疫工作需要大量水資源,因女孩來經的需要未被視為需急切處理的事情,因而往往要面對沒有足夠水源清潔身體的問題。 五、衛生教育暫停 月經恥辱折騰女孩身心 因疫情而停擺的又豈止工業呢?因健康中心、社區中心和學校關閉,推廣生殖健康教育和去除月經污名的工作亦告暫停,很多女孩正驚惶失措、毫無準備地迎來第一次月經,亦有很多女孩繼續因月經而被歧視、被隔離、被視為家中財政負擔等。如何在疫情中幫助這群女孩走出月經陰霾,成了國際組織救援計劃的一大挑戰。 趕上腳步 立即支援備受月經困擾的女孩... Read More
新型肺炎疫情加劇割禮問題 割禮師逐戶叩門 索馬里女孩無處可逃
新型肺炎肆虐全球,同時令資源匱乏的發展中國家雪上加霜,在擔心疫情之際,強制社區隔離措施不但令女孩進一步面臨失學、家庭暴力、童婚等危機,更將女孩推往割禮的深淵,索馬里女孩就是受害的一群。 東非索馬里的割禮比率為全球最高,割禮在該國是合法的,因此98%的女孩於5至11歲時曾遭受割禮。這種切膚之痛對女孩造成極大傷害,惟因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女孩往往無法向割禮陋習堅決說不。而在強制社區隔離措施下,索馬里女孩需要長期留在家中,因而成為家人為女孩促成割禮的「大好時機」,因為大家都認為,女孩在家完成割禮後,將有足夠時間慢慢復原,而不影響日常生活。 在強制社區隔離措施下,索馬里女孩不但面臨失學及家庭暴力等威脅,更要面對被逼遭受割禮的威脅,情況令人憂心。 強制社區隔離措施亦令本來有其他工作的割禮師在生計大受影響的情況下,重操故業,甚至逐家逐戶叩門,希望為女孩施行割禮以維持生計,尚未進行割禮的女孩在割禮師的「上門服務」及家人的推波助瀾下,要拒絕割禮談何容易! 當地的培幼會及致力打擊割禮的伙伴機構亦收到更多的求助查詢,其中一對只有八歲及九歲的姊妹於五月中被施行割禮後,忍痛接受這次痛苦的經歷,而她們的媽媽就如許多父母一樣,將割禮視為每位女性成年的必經歷程,亦是為婚姻作準備的必要手段。 培幼會一直致力推行社區教育工作,讓更多人了解割禮禍害,惟在疫情下,相關教育工作更顯困難。 來自索馬里的Sadia Allin於五歲時飽受割禮之痛,長大後加入培幼會投身反割禮的工作,並積極讓更多女孩獲得生殖健康教育及服務。 根據聯合國組織表示,疫情令打擊割禮工作大受影響,甚至令許多地區的割禮陋習故態復萌,致令預計本有機會阻止的二百萬宗割禮將會於未來十年內發生。國際培幼會總幹事蕭美娟博士表示,培幼會一直密切關注發展中國家的孩子及其家庭於疫情下所受到的重大打擊,並提供各方面的緊急援助,包括提供食物援助、派發防疫用品及提供衛生教育等,而因女童權益問題在疫情下更顯嚴峻,培幼會亦嚴陣以待,致力保護女童免受割禮等威脅及將提供生殖健康服務列為應對疫情的工作重點之一,確保女孩的需要得到適當照顧,在疫情及往後的日子中不會成為被犧牲的一群,一生受到摧毀。 關於割禮 女性割禮又稱為「女性生殖器殘割」,世界衞生組織將其定義為「所有涉及非醫學原因,將女性外生殖器部分或全部切除,或對女性生殖器造成其他傷害的程序」,由於涉及切除正常和自然的女性生殖器組織,做法嚴重損害健康,導致劇痛、下體大量出血、生殖器潰瘍等問題,日後女性生育時,嬰兒容易夭折,因此世衛亦呼籲各國禁絕割禮。 割禮往往在沒有任何麻醉措施下進行,刀具亦沒有經過消毒,使女孩經歷錐心之痛,更承受感染風險。 世界衞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超過三百萬女孩面臨割禮威脅,現時有超過兩億於非洲、中東及亞洲等30個國家的女孩已遭受割禮,若情況持續,在2015至2030年期間,將有6,800萬介乎15至19歲的女孩遭受割禮。
當「氣候不公義」遇上「性別不公義」 女孩在氣候危機中淪為犧牲品
17歲的瑞典女生格蕾塔.通貝里(Greta Thunberg)是去年時代雜誌的年度風雲人物,她努力提倡環境保護主義,為喚醒全球關注氣候暖化曾發起國際性罷課,代表新一代發言,誓要打破氣候變化的命運。在截然不同的成長環境中,有一個17歲的女孩像通貝里一樣聰明伶俐、同樣關心和她生活息息相關的大自然。蘭莉絲一家在中非贊比亞的中央省居住,是個高材生,每次考試都拿得高分,理應有一個美好前程,或者有天可像通貝里般有一番成就,可是氣候問題令她的理想變得遙不可及。贊比亞時而旱災、時而水災,五年只有一次正常收成,導致蘭莉絲一家田產失收,陷入財政危機,為了確保家人有充足糧食,蘭莉絲不得不輟學以減低家庭開支,同時四處打工幫補生計,失去教育機會,要追尋夢想談何容易呢! 氣候變化是一個影響全球的議題,但為甚麼我們需要特別關注發展中國家女童的情況呢?正是因為這些女童要承受兩個「不公義」,受盡苦楚。 蘭莉絲因旱災而輟學,除了需要在家中照顧妹妹,亦要扛起家務和生計,失去應有的童年生活。 發展中國家在「氣候不公義」中成了代罪羔羊 2015年聯合國氣候峰會通過了巴黎協議(Paris Agreement),195國簽署條文,聲明共同努力遏阻全球暖化,目標包括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2℃之內及提高適應能力等。然而,正當全世界都說要為地球未來揹起責任,很多時候是發展中國家承受了發達國家種出來的惡果。 在過去數十年的經濟競賽中,英美法、中日韓等地在工廠濃濃煙霧的襯托和化石燃料的支撐下提升了國際影響力。反之,發展中國家因天然資源貧乏、內戰等,發展進程落後,形成經濟技術水平的差異。多年以來在最高溫室氣體排放排行榜中名列前茅的較發達國家,固然無法推卸推高平均氣溫和污染環境的責任,而當天災來臨,發達國家能夠輕鬆調配大量資源應對,利用科技預測風暴走向、建水壩防洪;發展中國家卻顯得徬徨無助,未能預防及應對災害,因而變成競賽下慘烈的犧牲者。這就形成了第一個「不公義」—「氣候不公義」。 南非的莫桑比克受強烈熱帶氣旋伊代吹襲後,大多農作物壞死,造成糧食短缺。 受戰火摧殘的南蘇丹同時受水災威脅,村落一下子成了澤國,居民無處容身。 女孩走在對抗氣候變化的最前線 去年年末,國際培幼會一項針對氣候問題的研究報告揭示巴黎協議簽署國忽視氣候危機導致女孩權益被剝削的問題,更沒有提供空間,讓女孩參與關乎她們未來的決策。女性佔了全球人口的一半,然而她們的需要往往在氣候政策中被忽視。在160個訂立了減排目標的簽署國中,只有一個國家的政策提及「女孩教育」,另外兩個的政策提及「女性」。 報告亦說明氣候問題加劇了發展中國家女孩面對的挑戰。傳統文化中重男輕女的觀念原本已令童婚、童工、輟學及早孕數字高企,現在這些問題發生的機率更大增。就如蘭莉絲的故事,很多家庭因自然災害收入下跌,未能承擔學費而強逼女兒輟學,因為女生地位較低、賺錢較少。女兒只可負責家務、照顧家人、當童工幫補收入或是盡快嫁出去。有些父母會把女兒嫁出去以減低家中支出,同時換取禮金,但女童婚後可能面對早孕難產的危機,因為她們身體發育尚未成熟,加上在天災下,居住、醫療衛生環境變得更差,分娩時危機重重。 即使逃過童婚命運,可以繼續學業,因女性地位低微,她們往往是家中最後可以吃飯的人,幸運的時候會有剩餘飯菜,在失收饑荒時就可能要餓好幾天了,亦有一些在難民營的女孩外出時遭受性暴力對待,影響一生。更甚的是,她們要冒着極端天氣為一家人外出打水、尋找食物,很多女孩一去便沒回頭。可見,因著女性的身份,女孩在氣候危機中承受更多的苦果,這就形成第二個不公義 —「性別不公義」。 在柬埔寨田產收入大減,很多兒童被逼輟學以從事農務或是到街上擺賣,幫補家計。 柬埔寨亦是重男輕女的國家之一,在天災下,女孩仍要冒險外出,走很遠的路程去打水,供家人所用。 氣候問題逼在眉睫 從生活中的每一步與女孩同行 氣候問題日益嚴重,每時每刻都有女孩受苦。培幼會在多個發展中國家推行不同工作,幫助兒童,特別是女孩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例如在贊比亞的學校提供高蛋白營養食物,支援農民的生計發展,並且提供更多就業方式,若家庭生計得到改善,女孩便有機會繼續接受教育及避免成為童婚的受害者。此外,我們亦會為女孩充權,協助她們在家庭、社區、國家層面為自己的需要發聲,也在社區宣傳天災應對方法,使天災對女孩的負面影響減至最低。在發達國家的宣傳和游說工作亦不能停止,我們期望在各國各方的聯手應對下,氣候變化得以減慢,女孩亦可得到更多資源和時間應對挑戰。 此時此刻,我們未必感受到氣候變化帶來的莫大衝擊,但我們可以一同為發展中國家女童除去「雙重不公義」,我們可以從生活中實踐環保,減少製造垃圾;更可以向身邊的朋友推廣環保意識和在環保政策及議題上提出意見,以及積極為受影響地區的女孩充權,讓她們的聲音被聽見,能夠爭取應有的權益,就讓我們一起為女孩和地球的將來努力! 您亦可以透過國際培幼會的「愛.女孩」基金,以一次性或每月捐款全力支援在氣候危機中的弱勢女孩,幫助她們改善生活、接受教育和免受不平等對待,讓她們掌握未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