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幼「愛‧女孩」鉛筆義賣大行動2024財務報告
培幼「愛‧女孩」鉛筆義賣大行動2024已於2024年10月10日至11月10日圓滿舉行。活動的籌款報告亦已完成,有關報告由DKNT CPA Limited義務審核,詳情請按此查閱。 再次感謝各界的慷慨支持!
國際培幼會「愛‧女孩」鉛筆義賣大行動2024圓滿舉行 大眾踴躍支持 善款幫助尼泊爾女童追尋讀書夢
國際培幼會董事局主席梁賀琪女士(右一)、總幹事蕭美娟博士(左二)及義務大使黃智雯(右三)、鄭麗莎(右二)及劉佩玥(左一)將七彩小圓球放入箱內,形成彩色的心型圖案,象徵教育幫助尼泊爾女孩開拓燦爛人生,實現繽紛美夢。 國際培幼會(香港)第十二屆「培幼『愛‧女孩』鉛筆義賣大行動」已於2024年10月10日至11月10日假德福廣場一期、新港城中心、青衣城一期、荃新天地二期及大埔超級城圓滿舉行,市民踴躍認捐鉛筆轉贈尼泊爾的貧苦兒童,籌集的善款將支持培幼會在尼泊爾推行的教育項目及打擊人口販賣項目,為當地弱勢女孩提供學習用品及教育支援,保障女孩接受教育的權利,令她們能夠獲取知識和技能,從而改善生活,遠離人口販賣風險。 認捐鉛筆 守護孩子免被販賣 教育是幫助女孩脫貧及改變命運的關鍵。國際培幼會自2013年開始舉辦「愛.女孩」鉛筆捐贈活動,以支持女孩學習,改變生活。活動至今,共收集到逾20萬支鉛筆,並已全數轉贈到中國内地、柬埔寨、加納、尼泊爾、泰國北部及孟加拉的女孩手上,籌得的善款則用於支持培幼會於發展中國家推行發展項目,支持貧窮女孩學習,促進女童權益。 現時,尼泊爾在有190萬人面臨被販賣的風險,女孩因貧困、缺乏防範意識而成為販賣者的目標,與家庭分離,更面臨被迫勞動、遭受暴力虐待或性剝削等難以擺脫的困境。活動特意於10月11日國際女童日假德福廣場一期舉行「培幼『愛‧女孩』鉛筆義賣大行動」典禮,國際培幼會董事局主席梁賀琪女士、總幹事蕭美娟博士及義務大使黃智雯、劉佩玥及鄭麗莎、贊助商、企業代表等嘉賓出席,呼籲大眾關注女孩權益,支持尼泊爾女孩持續接受教育,以知識改變命運。 梁賀琪女士致歡迎辭指,培幼會多年來致力促進女童權益,希望大眾踴躍支持培幼會工作,為發展中國家女孩建立安全的成長環境。 總幹事蕭美娟博士分享尼泊爾探訪之旅的見聞,她指當地貧窮及性別不平等問題嚴重,導致弱勢女孩缺乏教育,發展機會大受限制,面臨被販賣威脅。 培幼會義務大使黃智雯、鄭麗莎及劉佩玥分享支持女童權益工作的原因及感受,並呼籲大眾支持培幼會於尼泊爾推行的教育項目,讓更多女孩能夠以知識改變命運。 家長攜同子女參與攤位遊戲,從遊戲當中認識尼泊爾女童面對人口販賣的困境及培幼會的工作。 感謝市民大眾熱烈支持,今次活動共收集到近6,000枝鉛筆,將會轉尼泊爾的孩子,並籌得近24萬港元善款,善款將會用於支持培幼會在尼泊爾的教育及打擊人口販賣項目,支持當地弱勢女孩持續接受教育,以知識開拓美好將來,並提升社區人士防範人口販賣意識,讓女孩遠離被販賣的威脅。 感謝一眾「培幼之友」(培幼會前受助人)及義工支持,於商場製作精美氣球吸引市民參與善舉,籌集善款成就尼泊爾女孩上學夢。 上屆活動收集到的鉛筆已寄送至孟加拉有需要的兒童。籌得善款亦用於支持培幼會在孟加拉的教育及反童婚項目,保障女孩接受教育的權利,令她們發展潛能,擺脫貧窮及童婚的陰霾。 活動能夠成功舉行,有賴中國光大綠色環保有限公司、恒基物業管理部 – 恒愛義工隊、Deckers Asia Pacific Limited、科勁發展有限公司、日本命力健康食品有限公司、地中海航運(香港)有限公司、Spa Collection、輝柏嘉(香港)有限公司及場地贊助德福廣場一期、新港城中心、青衣城一期、荃新天地二期及大埔超級城的全力支持,特此衷心致謝。 培幼會(香港)董事局主席梁賀琪女士頒發感謝狀予年度鉑金夥伴恒基物業管理部 –... Read More
港大女生「接管」本地院線高層 策劃香港亞洲電影節及線上電影頻道節目 映後對談嘉賓最佳女配角梁雍婷x旅遊作家伍珩 以電影力量為戰火下的女孩發聲
10月21日晚上,「女孩接管」活動參加者Ellie、今屆金像獎最佳女配角得主以及本屆香港亞洲電影節大使梁雍婷、旅遊作家伍珩與超過200位觀眾欣賞紀錄片《家不成家——我生於巴勒斯坦》並參與映後談,探討女性在以巴戰火下的掙扎和堅韌意志。 國際培幼會今屆「女孩接管」(Girls Takeover)活動參加者—— 香港大學女生Ellie Yuen,在10月21日「接管」百老匯電影中心總監暨香港亞洲電影節策展人一職,於PREMIERE ELEMENTS舉行「無依之地」放映活動及映後談,並邀請得今屆金像獎最佳女配角得主、本屆香港亞洲電影節大使梁雍婷以及旅遊作家伍珩共同討論女性在衝突中的掙扎與奮鬥。活動獲得超過200名觀眾支持,一同欣賞柏林影展以以巴戰火為主題的最佳紀錄片《家不成家——我生於巴勒斯坦》。接下來的11月, Ellie將「接管」MOViE MOViE行政總監一職,特選了四部「烽煙背後」系列電影於MOViE MOViE頻道上播放,與影迷一起探索女童及婦女在困境中掙扎求存的故事,提升大家對該議題的關注,令今屆「女孩接管」活動更添意義。 座談會中,參加者Ellie分享:「希望這次精心挑選的電影能讓觀眾更切身地體會到在衝突之中人民所處的困境,跨越種族共情同理,我們作為觀眾雖然力量微小,但透過多一份了解、多一份支持,會為他們帶來不同的改變。」 今屆金像獎最佳女配角得主、本屆香港亞洲電影節大使梁雍婷欣賞了紀錄片《家不成家——我生於巴勒斯坦》後認為:「不少人只看到衝突地區的炮彈和流血事件,但紀錄片讓我們了解到於衝突中生活,更多是缺乏基本需要,如食物、乾淨水、電力、醫療或教育。期望大家觀賞電影後向身邊親朋多分享,令更多人認識這議題,帶來改變;衷心希望人與人能平等相處,莫論性別⼂種族和年齡。」 曾到訪巴勒斯坦的旅遊作家伍珩(右)分享紀錄片中女性的刻劃:「母親的形象非常堅強,面對不單是戰火,更要照顧癱瘓的兒子,表現出女性的堅韌。希望大家觀賞完這部紀錄片後,可以多角度思考日常生活,對各個社會議題有更深入的分析和見解。」 百老匯電影中心總監Didi(左一)很高興今次與國際培幼會合作「女孩接管」Girls Takeover活動,透過放映《家不成家——我生於巴勒斯坦》及參加者Ellie策劃的映後座談,讓觀眾直面衝突或戰火的影像,加深對議題認識和反思。欣賞Ellie對策劃是次活動不遺餘力,花了不少心思構思映後座談,讓觀眾得益不少。 國際培幼會總幹事蕭美娟(左一)表示:「現時世界各地衝突不斷,對平民,特別是女童造成深遠的影響,她們容易陷入失學丶早婚丶性暴力等威脅,今年「女孩接管」參加者Ellie透過電影,喚起大眾對該議題的關注,是十分有意義,在活動中,亦看見Ellie充滿活力,發揮所長,為女童權益發聲,令人鼓舞。」 為推動女性及兒童權益,國際培幼會自 2016 年起,於每年 10 月 11 日國際女童日... Read More
機構虐兒屢屢發生 《守護兒童政策》是唯一出路
小學男教師於校園內12度非禮8名9到12歲的女學生,時間跨度長達兩年,6月7日於區域法院承認控罪。被告於天水圍某小學任教時,多次於校內課堂期間公然借回答問題及交功課之便,觸摸女學生私隱部位。被告利用學生對師長的信任,屢次作出非禮行徑,給學生帶來巨大心理創傷,行為令人髮指。 近期立法會審議中的《強制舉報虐待兒童條例草案》,能否在未來有效防止相類事件再次發生?可惜的是,根據法案委員會6月初的最新會議,以上案件並不屬於強制舉報的「嚴重傷害」範圍內。因此,即使條例通過,專業人士亦沒有法律責任舉報此例案件。是次被告連續犯下的非禮罪行展現草案中的模糊地帶:就獨立情節而言,其罪行未必符合嚴重傷害定義,但老師利用職務及與學生間之權力差異(Power Imbalance) 侵犯多位兒童,情節異常嚴重之餘,亦反映機構虐兒事件不能只靠該事件嚴重性作單一強制舉報準則。同時,根據研究顯示,25%被捕一次的兒童猥褻者及50%被捕兩次或以上的兒童猥褻者在出獄後仍會再犯相關罪行,猥褻兒童罪犯之再犯機率比普通虐待兒童案件更高。因此,政府在未來亦應重新檢視及修訂所有侵害兒童罪行的現行法律定義(如兒童性虐待中嚴重傷害的定義),提高阻嚇性;同時應建立更嚴謹的機制,通過制度性規範,對加害人進行更有力的行為約束,為兒童建立更安全的成長環境。 案中受害女童因怕被別人知悉自己的不幸遭遇,於案發後仍與被告合照;另一受害女童亦後悔自己未有儘早說出被非禮的經歷。在為受害兒童感痛心之餘,我們應反思學校建立良好舉報機制的重要性:在日常學習中,學生是否能對相應議題有更多認識,例如加強建立自我保護的意識,學習與成人合宜的相處界線,可循何等渠道告知事件等,從而增強兒童向成人反映自身情況的信心。我們亦應深入思考,如何應通過創建更人性化、更強大的社會支持,讓大眾了解任何侵犯事件並非受害人的錯、更不應視作羞辱;讓受害人不需再手足無措,能勇敢地對不法侵害說「不」。 國際培幼會(香港)再次倡議政府應鼓勵所有兒童相關機構,包括學校、補習中心、體育機構、宗教機構和提供非住宿式兒童社會服務之機構設立「守護兒童政策」,以政策、程序、人員及文化、問責四個範疇加強規範教職員行為,預防機構出現傷害或虐待兒童事件;同時重點培養機構「守護兒童」的風氣,讓家長、員工及兒童透過教育建立相關知識,同時對懷疑傷害兒童事件之討論持關注及開放態度,讓所有傷害兒童的危機得以儘早發現,減低兒童受虐風險。
發佈全港首個追蹤性兒童參與監察與評估研究報告 展示本地化的兒童參與實踐模式需具備的元素
根據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參與權」是兒童的基本權利之一。在任何影響自身的事項上,兒童都有表達意見的權利。過去五年,國際培幼會(香港)與多個社區團體合作,透過以兒童為本的「兒童留聲台」推動兒童積極參與社區事務、與社會不同持份者建立共識及擔當倡導的角色,在兒童主導下為地區帶來正面改變 。 培幼會於4月27-28日舉辦研討會暨成果展覽,並就全港首個追蹤性兒童參與監察與評估發表研究結果,培幼會委托臻善評估中心進行18個月追踪性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對象為兒童參加者、專業合作者、成人協作者及合作夥伴同工。研究員透過40次活動項目的直接觀察、32次的焦點小組訪談、3次的個人深入訪問,共65位受訪者收集數據,評估本地合作夥伴在實踐「兒童參與社區發展計劃」時的表現,總結項目的預期、非預期成果和社會影響 。 研究結果展示本地化的兒童參與實踐模式需具備的元素。根據研究,設計有效的兒童參與項目應著重於價值、過程和環境三個方面。項目的整體價值應以兒童為核心,並致力於增強社區凝聚力。在此過程中,兒童應意識到他們有權利選擇自己的參與程度,同時,參與體驗和過程本身比結果更為重要。項目設計應採取以過程為導向的方法,強化以兒童為中心的實踐。合作夥伴也應營造一個支持和包容的環境,讓每位參加者都感到被重視和接納,享受參與項目的樂趣。 研究亦指出促進兒童參與讓兒童在個人、群體及社區成長層面上都有所裨益。在個人成長方面,兒童參與者在積極討論並瞭解社區議題的過程中能獨立完成特定任務,自信心、自我表達和自主能力均有所增強;同時,討論和決策過程也培養了他們對項目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在群體成長方面,透過小組討論,兒童參與者的人際關係有顯著的改善,除學會進行建設性討論,更能成熟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並尊重他人意見,進而合力解決問題。由於兒童參與者需於訪問、工作坊中與成人接觸,他們面對公眾時展現出更高的自信和表達能力。社區成長方面,兒童參加者通過社區探索深入瞭解其居住社區的文化和歷史,與不同社區持份者的交流,增強了他們對社區的聯繫感和歸屬感,從而激勵他們為社區發展作出貢獻,成為發聲的小公民。 培幼會將持續倡建政府設立有系統的渠道,讓兒童更廣泛地參與各區的地區發展,就對他們自身有重大影響的議題發表意見,並參與有關的決策過程。2019年的《施政報告》中,政府就改造全港超過170個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公共遊樂空間,提出促進社區參與和民間共議。「兒童留聲台」項目中麥理浩夫人中心的小朋友就對區內數個公園的改造與康文署職員交流提出建議,最後更落實在石蔭路第三休憩花園的改善工程。另外,房屋局於去年推出「共築.幸福」計劃,期望5年內改善24個公共屋邨的環境。於改善工程的初期,房屋署與設計團隊透過問卷、工作坊及街站形式,收集居民的意見,我們對其中的兒童參與感到樂觀,盼望政府可根據上述的成功案例,進一步考慮將改造公共空間的民間動議,推廣至全港各地。 兒童參與不只是一個機構項目,更代表一份尊重、相信和支持孩子的精神。希望兒童參與能成為日常,不論社福機構、學校、家庭還是社區,成人都應該好好俯身聆聽孩子說話,尊重他們表達意見的權利。 國際培幼會委托臻善評估中心進行全港首個追蹤性兒童參與監察與評估的研究,並於日前發佈研究結果,提出本地化兒童參與實踐模式必備元素,並總結了兒童參與者在個人、群體及社區成長層面上的進步。國際培幼會董事局主席梁賀琪女士 (左)、總幹事蕭美娟博士(右)及臻善評估中心創辦人及董事黃洪教授 (中)出席活動。 一眾兒童參加者在立法會議員陳家珮女士, MH, JP及國際培幼會(香港)董事局成員暨兒童事務委員會委員曾潔雯博士, JP的陪同下向公眾分享成果,包括1) 推廣北角社區特色;2) 關注工人姐姐休息設施;3)改善英皇道空氣質素;4) 公布「葵涌十大兒童社區康樂設施指標」。 國際培幼會寄望兒童參與能成為日常,不論社福機構、學校、家庭還是社區,成人都應該好好俯身聆聽孩子說話,尊重他們表達意見的權利。
財政司司長暨國際培幼會前受助人陳茂波先生出席「愛‧女孩」 起跑!活動呼籲支持女童權益 近1,900名參加者邁步踏破童婚枷鎖
國際培幼會(香港)與女性時尚生活雜誌Cosmopolitan HK於4月13日合辦第六屆「『愛.女孩』起跑!」慈善跑活動,今年活動以「踏破童婚枷鎖」為主題,近1,900名參加者報名參與10.11公里、3公里賽事及1公里親子跑賽事,參與人數創歷年新高,一起身體力行籌款幫助發展中國家女孩擺脫童婚枷鎖。 財政司司長暨國際培幼會前受助人陳茂波先生應邀出席「『愛.女孩』起跑!」活動並擔任主禮嘉賓,身體力行支持女童權益。 近1,900名參加者報名參與培幼會及Cosmopolitan舉辦的慈善跑,一同為發展中國家女童爭取權益。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先生應邀出席「『愛.女孩』起跑!」活動啟動禮並擔任主禮嘉賓。作為國際培幼會前受助人,陳司長熱心公益,樂見今天近1,900名健兒共聚一堂,身體力行幫助女孩擺脫童婚枷鎖。同時,他盼望能透過「愛‧女孩」 起跑!」活動令更多人關注兒童,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女童面對的挑戰,讓她們有平等發展及接受教育的機會,可以實踐理想。陳司長聯同國際培幼會董事局主席梁賀琪女士、成員韋安袓先生、司徒廣釗先生、曾潔雯博士、盧炳松先生、方思穎女士及總幹事蕭美娟博士、南華早報雜誌出版有限公司Senior Vice President Jennifer Tsang及Cosmopolitan HK總編輯Sally Tse以及一眾義務活動大使主持啟動儀式。他們逐一掀開台上女童雙手繫上枷鎖嘅貼紙,寓意同心協助孟加拉女孩打破童婚枷鎖,讓她們能夠繼續教育,向夢想邁進,為活動揭開序幕。 於活動典禮上,國際培幼會董事局主席梁賀琪女士致歡迎辭,感謝大家對活動的支持及參與:「童婚剝奪的不單是女孩的童年,更是她們身體自主權以及創造精彩未來的機會。感謝參加者的支持,令女孩得到實現理想的機會。」今次活動所籌得的善款會為孟加拉女孩提供獎學金,並於社區推行教育項目,令父母及女孩認識童婚的禍害,讓女孩繼續接受教育,以知識改變命運。 國際培幼會董事局主席梁賀琪女士於致辭時表示,童婚剝奪了女孩的童年和開創精彩未來的機會,感謝參加者的支持,讓女孩可以實現夢想。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先生聯同國際培幼會董事局主席梁賀琪女士、成員司徒廣釗先生、韋安袓先生、方思穎女士、曾潔雯博士、盧炳松先生及總幹事蕭美娟博士、南華早報雜誌出版有限公司Senior Vice President Jennifer Tsang及Cosmopolitan HK總編輯Sally Tse以及一眾義務活動大使主持啟動儀式,支持孟加拉女孩打破童婚枷鎖。 主辦機構一如以往設有「Women... Read More
加快步伐訂立「守護兒童政策」 防止兒童於學校或體育機構遭受性暴力
就網傳籃球教練與女學生不雅照回應 師生戀存權力差異 近日網上流傳某中學一名男籃球教練與女學生隊員的多張私密照片。各大社交媒體及討論區隨處可見相關討論,熱度更登上本港搜索引擎榜單,引起全城關注。女學生的不雅照片未經同意被放上網上討論區,其本質已是「復仇色情」(Revenge Porn),網上輿論發酵後,接踵而來的影像性暴力(Image-Based Sexual Violence)、蕩婦羞辱 、受害者有罪論更是對受害者的二次傷害。社會上龐大口誅筆伐的「私刑正義」(Vigilante Justice)——一名十六歲的中四學生因不成熟的決定,竟需遭受巨大的心理陰影,是為不盡公義。另外,警方已將案件列作「未經同意下發布私密影像」,亦需留意網絡並非法外之地,發佈及傳播淫褻物品均屬犯罪。 針對兩位當事人私生活的討論、批判與「起底」眾說紛紜、內情外人無從判斷。唯一肯定的是,在學校中學生和老師處於權力差異(Power Imbalance) 的關係,校園作為傳道授業的機構,自然是學生及家長信任的地方,然而,老師可藉權力製造機會與學生接觸,建立關係與情感連結後取得信任,從而作出不軌行動如性誘識學生(Sexual Grooming);而處於弱勢地位的學生,會屈從於此等關係實不為奇。網上不少聲音以「戀愛自由」為不倫關係作辯護,指雙方你情我願,漠視學生並未成年、心智尚未成熟,仍在學習階段,而教練違反操守、背離基本職業道德的事實。教育局《教師專業操守指引》列明不論學生是否同意,教師亦不應與學生進行任何涉及性的活動或性接觸。縱使籃球教練並非全職老師,亦應避免與學生有任何超越師生關係的交往。然而,不少狩獵者仍披着師生戀的浪漫外衣,進行傷害兒童之事。浪漫美化在校期間的師生戀,只會助長這些疑似孌童人士的氣焰。 已悉學校成立危機處理小組,並即時解僱涉事教練。機構應從事件汲取深刻教訓,與其在傷害發生後亡羊補牢,不如思考如何採取有效預防措施,盡量減少兒童因機構職工行為失當而引到傷害或虐待的風險。 國際培幼會(香港)於2020年的研究亦指出,體育界別對虐待兒童紅線認識不足,易令有人心有機可乘。兩成受訪人士竟不認為「下載兒童色情視頻觀賞」是虐待兒童,超過七成受訪者並不了解「大部份孌童人士會選擇兒童相關工作以增加接觸兒童的機會」,反映不少體育機構亦未意識到對兒童有傷害動機的人有可能會以它們為目標尋找工作機會,對兒童構成風險。 學校及體育機構更應加快步伐訂立「守護兒童政策」,設定守護兒童最低標準,由招聘開始仔細篩選兒童相關工作人員,提供清晰的工作指引及定期培訓,增加員工對兒童受傷害風險的認識;向相關人員強調提醒與兒童應有的相處界線,例如明令不可與兒童單獨約會及在工作需要外私下接觸兒童等行為及其相應處分;同時體育機構亦應切實執行港協暨奧委會於2022年向本地體育總會發放的《保護兒童政策》指引,提高對相類事件的警覺性,舉報懷疑虐待兒童個案,採取一切合理措施,確保兒童不會因在機構活動而受到侵害,從而建立「守護兒童」的風氣,為兒童提供堅實的安全網。
由孩子「發辦」 讓兒童於社區留聲 「孩子發辦」兒童留聲台社區參與計劃成果展開幕禮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12條列明,「參與權」是兒童的基本權利,兒童在任何影響自身的事項都有表達意見的權利。兒童作為社區的重要一員,他們對理想的社區有何想法?國際培幼會(香港)與地區伙伴—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北角樂Teen 會及在山工作室合作,在2022 年開始在北角推行「孩子發辦」兒童留聲台社區參與計劃,賦權兒童認識及參與社區事務,就關心的社區議題發聲。15位8至11歲的「兒童社區設計師」參與計劃,他們經過一年多的藝術啟發、培訓、學習、社區考察,就社區發展提出不同方案,並於今早舉辦成果展,就三大議題展出他們創意的社區提案,議題包括推廣北角區懷舊特色文化;優化傭人姐姐休息設施;正視北角空氣質素問題。參與兒童透過以他們為主導的展覽導賞與各界持份者分享他們的理念與創作歷程,冀大眾能藉此聆聽孩子聲音,肯定他們參與社區的重要性。 成果展開幕當日,參與計劃兒童、國際培幼會總幹事蕭美娟博士、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副總幹事(青少年及社會復康) 謝可儀女士及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兒童及青少年服務總主任姚潔玲小姐出席作現場分享、社會福利署東區及灣仔區助理福利專員曾國雄先生、立法會議員(社福界)狄志遠博士及(勞工界)郭偉强先生亦應邀出席。 國際培幼會自2018年啟動「兒童留聲台」計劃,旨在讓兒童認識並識別社區中與兒童保護和發展切身相關的問題,並啓發他們以兒童的角度,提出他們眼中值得關注的議題,並針對這些發現開展兒童主導的行動。由國際培幼會贊助的第三期「兒童留聲台」項目之一—「孩子發辦」兒童留聲台社區參與計劃從2022年展開,計劃細節由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北角樂Teen會與在山工作室共同策劃。 具參與、反思和實踐的兒童發辦體驗 展現人文關懷 計劃中,15位8至11歲的「兒童社區設計師」透過藝術體驗,社區探索體驗,進行社區訪問,與相關持分者進行交流,並在不同藝術導師引導和學習下,漸漸建立對社區的歸屬感及想法。今日,三組兒童展出獨具創意的社區提案,包括以小型展覽講述社區故事,推廣北角區懷舊特色文化;編織環保坐墊,改善社區中傭人姐姐的休息設施;以及以Instagram直播呼籲大眾正視北角空氣質素問題。實地聆聽過不同社區故事,「兒童社區設計師」與社區締造了更深厚的連結與歸屬感,希望更多人留意及投入自己的社區特色,故第一組以手作模型及小型展覽模式講述社區故事,繪製地圖擴展各點與點的連繫感,推廣地區文化。環望自己的社區,第二組發掘到關懷社區的需要,經過實地考察及體驗傭人姐姐休息設施不足及不舒適,決定手作環保坐墊,達環保之效亦同時將祝福送達外傭,在社區實踐人文關懷。健康社區離不開良好的環境質素,「兒童社區設計師」作為社區的重要持分者,一呼一吸與健康亦在北角,第三組兒童覺得現時北角空氣較污濁,會影響健康,希望更多成人關注及倡議改善空氣措施,故以直播模式分享,觸及更多的社區人士。 以藝術媒介推動兒童參與權具備優勢 是次計劃建構了一個平台讓兒童留聲,並讓更多的區內居民及社區人士了解及聆聽到兒童的聲音和意見。北角樂Teen會服務主任袁梓齡表示:「是次計劃是一個跨專業協作搭建而成的平台,希望維護兒童權益及自主下,提升兒童自主學習的能力,所有藝術顧問、導師及成人協作者都擔當重要的角色。一年歷程中體現出有效促進兒童參與的四大元素:從兒童感興趣作起步、讓兒童一邊參與一邊確認能力、從互動和人際合作中學習、一同發掘實踐經歷當中意義。目睹兒童在人際關係、辨識及思考能力上都成長不少。」在山工作室代表肯定藝術媒介於推動兒童參與有很大助力:「藉不同媒介如版畫、編織工藝、社區地圖、攝影、詩歌、黏土、身體律動,配合不同藝術導師的引導和訓練,兒童能在不被規範的過程中自主地探索自己喜歡的東西,作出嘗試,提升他們的信心、洞察、表達及協作能力。」 促進自身成長 學會關懷社區 經過這一年,參與計劃的「兒童社區設計師」表示其中一個最大得著是更加瞭解自己身處的社區,並能夠有效且有趣地表達社區的需要及獨特之處,而與同儕合作、溝通,並著手獨立完成一個又一個任務都使他們感到非常有成功感。國際培幼會總幹事蕭美娟博士表示:「一眾『兒童社區設計師』經過親身採訪、社區研究,至今日在成果展向公眾展示他們的成果及意見,是兒童實踐參與權的良好典範。希望社區各界能為見證兒童的潛能,多傾聽接納他們的聲音,鼓勵他們更勇於發聲,攜手創造一個更兒童友善的城市。」
培幼鉛筆義賣大行動2023財務報告
培幼鉛筆義賣大行動2023已於2023年9月29日至10月29日圓滿舉行。活動的籌款報告亦已完成,有關報告由DKNT CPA Limited義務審核,詳情請按此查閱。 再次感謝各界的慷慨支持!
國際培幼會「愛‧女孩」鉛筆義賣大行動圓滿結束 大眾踴躍支持 善款幫助孟加拉女童延續讀書夢
培幼會(香港)董事局主席梁賀琪女士(右三)、董事局成員曾潔雯博士,太平紳士(左三)、總幹事蕭美娟博士(右二)及義務大使唐詩詠(左二)、鄭麗莎(右一)及姜麗文(左一)亮起鉛筆造型的七彩亮燈,象徵教育幫助孟加拉女孩開拓燦爛人生,實現繽紛美夢。 國際培幼會(香港)第十一屆「培幼『愛‧女孩』鉛筆義賣大行動」已於9月29日至10月29日假荃新天地二期、新都城中心二期及D‧Park愉景新城圓滿舉行,市民踴躍認捐鉛筆轉贈孟加拉的貧苦兒童,籌集的善款將支持培幼會在孟加拉推行的教育項目,保障孟加拉女孩接受教育的權利,讓她們獲取知識和技能,擺脫貧窮及童婚的陰霾。 認捐鉛筆 延續女孩讀書夢 教育是幫助女孩脫貧及改變命運的關鍵。國際培幼會自2013年開始舉辦「愛.女孩」鉛筆捐贈活動,以支持女孩學習,改變生活。活動至今,共收集逾20萬支鉛筆,並已全數轉贈到中國内地、柬埔寨、非洲加納、尼泊爾、泰北及孟加拉的兒童手上,籌得的善款則用於支持培幼會於發展中國家推行發展項目,支持貧窮女孩學習,促進女童權益。 現時全球各地仍有1.3億名女孩失學,因貧窮、性別不平等、氣候災禍及戰亂等各種原因被剝奪接受教育的權利。今年活動特意於10月11日國際女童日假新都城中心二期天幕廣場舉行「培幼『愛‧女孩』鉛筆義賣大行動」典禮,培幼會(香港)董事局主席梁賀琪女士、董事局成員曾潔雯博士,太平紳士、總幹事蕭美娟博士及義務大使唐詩詠、鄭麗莎及姜麗文、贊助商、企業代表等嘉賓出席,呼籲大眾關注女孩權益,支持孟加拉女孩持續接受教育,以知識改變命運。 梁賀琪女士致歡迎辭指,培幼會多年來致力推動平等教育,希望大眾踴躍支持培幼會工作,保障發展中國家女孩受教育的權利。 總幹事蕭美娟博士分享孟加拉探訪之旅的見聞,她深受當地弱勢女孩對追求讀書夢的堅持所感動。 培幼會義務大使唐詩詠、鄭麗莎及姜麗文分享支持女童權益工作的原因及感受,並呼籲大眾支持培幼會於孟加拉推行的教育項目,讓更多女孩能夠以知識改變命運。 家長攜同子女共襄善舉,於現場購買鉛筆捐贈予孟加拉女孩,為延續女孩讀書夢出一分力。 感謝市民大眾熱烈支持,今年活動共收集逾6,200枝鉛筆,將會轉贈孟加拉的孩子,而籌得的逾20萬港元善款,將會用於支持培幼會在孟加拉的教育及反童婚項目,協助當地學童解決學習困難,讓女孩透過知識和技能,追尋及實踐理想人生。 今年活動增設攤位遊戲,讓家長及小朋友從遊戲當中認識發展中國家小朋友的困境及培幼會的工作。 感謝一眾「培幼之友」(培幼會前受助人)及義工支持,於商場製作精美氣球吸引市民參與善舉,籌集善款成就孟加拉女孩上學夢。 去年活動收集到的鉛筆已寄送至孟加拉的兒童及透過本地文具銀行「銀の文房具」派發予本地有需要的學童。籌得善款亦用作支持培幼會在孟加拉的教育工作,讓當地孩子在面臨頻繁水災的情況下,能夠有足夠的學習用品及在安全的環境下繼續學習。 誠邀大家於活動圓滿結束後,透過捐款支持「培幼兒童成長計劃」,一同改寫女孩的命運,為爭取女童權益出一分力! 每日只需港幣8元 (每月港幣240元)!您可以讓我們持續地於社區了解女孩所面對的障礙,並推行相應的援助工作,幫助她們爭取應有的權益,讓女孩有機會充分發揮潛能,實踐真正的改變。 活動能夠成功舉行,有賴恒基物業管理部、科勁發展有限公司、地中海航運(香港)有限公司、中國光大綠色環保有限公司、Hape、Spa Collection Group、輝柏嘉(香港)有限公司及場地贊助荃新天地二期、D‧Park愉景新城及新都城中心二期的全力支持,特此衷心致謝。...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