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新聞稿

倡全面強化兒童保護機制 增兒童發聲渠道

過去一年,香港社會逐漸復甦,政府致力改善經濟民生,但改善兒童權益亦是不容忽視的重要議題。本年內,《強制舉報虐待兒童條例草案》被提上立法會議程,並在各個相關專業界別引起廣泛討論,彰顯出兒童權利開始在社會得到較多關注,同時亦標誌著本港的保護兒童法規即將迎來一個新時代。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國際培幼會期望特區政府落實更多措施保障兒童的受保護權及參與權,真正實踐《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責任。 倡議「守護兒童政策」   補足現行漏洞 培幼會樂見政府推出《強制舉報虐待兒童條例草案》,加強相關專業人士在保護兒童方面的規管與責任,減少隱藏之虐兒個案。但觀乎近日伊斯蘭男童被掌摑及補習導師性虐待學生等事件,機構虐待兒童情況仍然屢見不鮮。然而,發生上述虐兒事件之機構,包括補習中心、興趣班、體育機構、宗教場所等,均不被涵蓋於現行的強制舉報條例草案內,其日常接觸兒童之從業員,若非註冊教師或草案名單中的相關專業人士,則不受新條例規管,不禁令人憂慮現行之強制舉報條例是否能為兒童提供足夠保障?培幼會建議政府需將條例擴展至上述機構,以達至全面保障。 現階段當務之急則為加強在公眾推廣「守護兒童」的概念,令上述機構從業員、家長以至兒童自身都具備「守護兒童」的基本知識,理解兒童之受保護權,並清晰了解與兒童相處之界線。 各機構的內部政策良莠不齊,缺乏標準,以至機構保護兒童的安全網出現疏漏,引致機構虐兒事件的發生。為防範於未然,從根源解決機構虐兒事件,政府應盡快頒布一致的守護兒童標準。培幼會提倡以政策、程序、人員及文化、問責四大範疇二十項標準為框架的「守護兒童政策」,有助機構釐定員工行為守則、增加透明度及減低環境風險,以清晰的標準預防機構員工及相關人士對兒童構成傷害,讓員工、工作伙伴和義工皆能安全地與兒童互動。本會希望政府加強呼籲業界採用此政策,及考慮將其標準納入各部門的監管制度以及津助兒童相關機構的要求當中,以鼓勵機構遵循。  設立兒童工作小組 讓兒童的聲音被聽見 兒童除了受保護權外,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12條亦列明,「締約國應確保有主見能力的兒童,有權對影響他們的一切事項自由表達自己的意見,對兒童的意見應按照其年齡和成熟程度,給予適當的看待。」遺憾的是,雖然香港早於1994年成為《兒童權利公約》的締約方,但兒童仍然缺乏足夠渠道參與公共事務。 培幼會欣見政府於改造全港超過170個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公共遊樂空間過程中,促進社區參與和民間共議,並對從中的兒童參與感到樂觀。而其中石蔭梨木道公園公共遊樂空間的改建就藉當區區議員的聯繫,徵詢並採納了本會「兒童留聲台」兒童參加者的建議。政府應設立更有系統的渠道,讓兒童更廣泛地就地區事務,特別是讓兒童對有重大影響的議題發表意見,如以兒童為受益者的「共創明teen計劃」及「兒童發展基金」,兒童及家長參與有關的決策過程,確保政策制定與實際需求緊密相連。政府亦可根據上述康文署的成功案例,進一步考慮將改造公共遊樂空間的民間動議,推廣至房屋署轄下的公共空間。 為鼓勵兒童參與社區事務,本會亦建議政府建立恆常機制,如可於區議會層面設立兒童工作小組,收集兒童的意見和建議,確保兒童的視角和需求在地方決策中得到充分考慮,同時為兒童提供了一個表達觀點的平台。 兒童事務委員會助建兒童參與藍圖 兒童事務委員會成立職權包括推動及宣揚兒童參與,本會建議政府可讓委員會在這個議題上擔當更重要的角色,例如為香港制定一個明確的「兒童參與」發展藍圖,通過制定明確的目標和策略,選取適當的社區議題,確保「兒童參與」的發展能夠按部就班,真正代表兒童和社會的長遠利益。 兒童是香港未來的希望,他們的權利應該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護。政府和社區有責任確保兒童的生存權、受保護權、發展權和參與權得到充分保障。只有當我們真正尊重和保護兒童的權利,才能共同努力為兒童的成長建立更鞏固的安全網,實踐《兒童權利公約》下的責任。

第二屆「培幼合作夥伴頒獎禮」圓滿舉行 攜手並肩 逆轉弱勢兒童及女孩命運

第二屆「培幼合作夥伴頒獎禮」於8月下旬舉行,共25間企業及基金會的代表出席接受獎項及回顧培幼會的工作成果。 為表揚及答謝企業夥伴及基金會對國際培幼會的鼎力支持,第二屆「培幼合作夥伴頒獎禮」於8月25日舉行,頒獎禮旨在答謝及表揚企業及基金會支持培幼會的工作,在促進兒童及女孩權益方面作出貢獻。頒獎禮一共頒發四個獎項,包括「年度鑽石夥伴」、「年度鉑金夥伴」、「年度純金夥伴」及「培幼同行夥伴」。在培幼會董事局主席梁賀琪女士主禮之下,連同董事會成員司徒廣釗先生及方思穎女士,總幹事蕭美娟博士擔任頒獎嘉賓,合共向25間企業及基金會的代表頒發獎項 。 嘉許企業及基金會慷慨支持 培幼會董事局主席梁賀琪女士在主禮致辭時表示,獲基金會及企業夥伴傾力支持下,培幼會得以在全球及本地開展不同的項目,為有需要的兒童及女孩提供全面且充足的援助,應對社區及環境上各種挑戰,冀未來與合作夥伴繼續攜手同行,讓更多孩子能夠茁壯成長,以知識改寫命運。 藉此盛會,培幼會與得獎企業及基金會回顧共同創造的豐碩成果,總幹事蕭美娟博士分享指,全賴得到合作夥伴的慷慨支持,讓培幼會成功舉辦多個籌款活動,集結資源,在發展中國家推行教育、反童婚及應對氣候變化等項目,為弱勢孩子帶來逆轉命運的機會。她續指,近年氣候災禍、衝突及疫症頻繁,女童權益備受威脅,感激有抱負相近的夥伴,支持促進女童權益項目,讓更多弱勢女孩免受童婚及性暴力等威脅,活出自主人生。 得獎代表展望與培幼會合作願景 除了頒發各獎項予獲獎企業外,大會亦邀請了大華銀行大灣區人力資源總監古婉芳女士、日本命力創辦人兼執行董事連舜香女士及金佰利(香港)有限公司香港區總經理秦美恩女士作分享,與一眾得獎企業及基金會展望未來與培幼會合作的願景。 蕭美娟博士表示,培幼會冀望未來繼續與得獎企業及基金會攜手同行,促進平等,為更多兒童及女孩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培幼會董事局主席梁賀琪女士表示,展望未來,培幼會將繼續改善各地有需要的兒童及女童的生活,同時積極為受氣候災禍、戰亂衝突及糧食危機影響的兒童提供適切援助。 年度鉑金夥伴大華銀行致力透過教育賦權女孩,自2017年起支持培幼會「愛‧女孩」起跑活動。大灣區人力資源總監 古婉芳女士分享指,冀望不同界別均能推動性別平等,讓人人能享有平等的教育及公民權利。 年度純金夥伴日本命力持續支持培幼會女童權益項目,讓更多弱勢女孩免受童婚、性暴力及割禮等威脅。創辦人兼執行董事連舜香女士指,希望集結更多商界力量,幫助全球各地更多有需要的群體,同時亦會鼓勵員工支持培幼會的工作,為更多兒童及女孩開創美滿將來。 金佰利(香港)有限公司持續支持培幼會的月經教育項目,香港區總經理秦美恩女士表示,作為女性衛生用品的領導品牌,金佰利與旗下Kotex品牌持續推動#SheCan精神,致力為女孩創造安心的經期,並鼓勵女孩無所畏懼地朝夢想前進,來年期待繼續與培幼會合作,在破除月經貧窮與打破月經框架話題上持續前進。 完整得獎名單 是次頒獎典禮的特刊文章已於2023年9月22日刊登於《信報》。

機構懷疑虐兒事件頻生 「守護兒童政策」應儘早訂立

繼日前警方公佈本年上半年虐事事件顯著上升後,近日亦驚聞香港發生多宗機構懷疑兒童受虐事件,反映除家庭暴力外,機構虐兒事件亦不容忽視。國際培幼會(香港)現對涉事受傷兒童及其家庭致深切慰問,祈願各位早日走出陰霾,並期望有關單位作出適切跟進,以兒童福祉為先。 一名補習班導師被指在兩年前開始至事件揭發前,持續非禮一對只有9歲及12歲的小兄弟,並拍下照片及片段。事件再次揭露兒童受虐風險無分男女且無處不在,例如外國研究早已發現近六成性罪犯會選擇容易接觸兒童的職業以親近兒童[1]。因此,建立堅實「守護兒童」保護網應為各兒童服務機構之首要任務,透過執行一系列「守護兒童」措施,建立妥善的守護兒童機制,包括制訂工作人員行為守則、為人員提供守護兒童培訓、確保兒童安全的風險管理措施、訂立免受歧視及報復的虐兒事件舉報政策等等合理措施,提升兒童工作者對守護兒童的意識,及早預防機構內出現傷害或虐待兒童的事件,以減少兒童在機構內受到傷害或虐待的風險。 當中更令人痛心的是,小兄弟已承受接近兩年傷害,直到最近才得以被披露。這與培幼會早前研究成果之「近半數受到傷害的兒童不會向任何人講述受害經歷」[2]極為吻合,反映兒童有急切需要了解及學習保護自己的方法,加強對危險的防範意識以及明白舉報的重要性;同時需強化家長及照顧者對兒童受虐風險的警覺性、如何處理兒童披露及識別兒童受虐徵象的能力,及早發現事件,讓相關人員可在第一時間內獲悉並對虐兒事件進行處理,盡最大可能阻止受害兒童承受更深遠的傷害。 另一懷疑虐兒事件則於一所嚴重智障兒童學校發生。全賴該校員工見義勇為,同時機構積極應變,令是次事件得以儘早被通報;亦讓當局得以知悉事件並以持平公正態度處理。這反映健全而行之效的通報機制不但能提升機構透明度,讓有關單位有效介入任何懷疑機構虐兒事件、同時防止該類事件持續惡化以保障兒童安全,亦得以讓機構工作人員了解機構對傷害兒童的事件「零容忍」,在機構內創立兒童為本的運作程序及文化。 然而,培幼會會需再次強調,虐兒事件的通報,只是保障兒童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要全面預防機構內出現虐待兒童事件,需由培養「守護兒童」文化做起。培幼會再次鼓勵所有兒童相關機構防患於未然,訂立「守護兒童政策」,讓相關兒童工作者在虐兒事件上真正做到「及早預防」和「有效介入」,保障兒童的福祉和安全。   [1] Joe Sullivan, Anthony Beech (2004) Child Abuse Review, BASPCAN [2] 國際培幼會香港(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2021年)。 家長、兒童及教育界《守護兒童政策》研究摘要。取自https://www.plan.org.hk/wp-content/uploads/2021/09/CSP-Research_ES_CN_vf.pdf

虐兒個案顯著上升  加強家長及兒童之「守護兒童」意識刻不容緩

國際培幼會(香港)關注警方剛剛公佈之今年上半年之虐兒數據,不但整體升幅近三成,當中身體傷害及性侵犯亦分別上升了25.5%及33.2%,當中超過七成以上犯案者均為家庭成員或熟人所為。數據反映本地家長以至兒童自身的「守護兒童」意識仍然不足,加強公眾教育刻不容緩。 培幼會多年來透過社區教育活動、實證研究、守護兒童工作坊及培訓等,廣泛接觸本地家長及兒童,留意到部份家長或未能充分了解虐兒行為帶來的嚴重後果,不少兒童亦未必常有機會學習保護自己的方法,對危險的防範意識有待加強;培幼會早前研究亦顯示,近半數受到傷害的兒童不會向任何人講述受害經歷,[1]若相關人員無法在第一時間內獲悉並對虐兒事件進行處理,可能導致受害兒童承受更深遠的傷害。 長遠而言,政府應在家長及兒童教育上投放更多資源,提升家長育兒技巧、避免錯誤管教法之餘,讓家長更關注留意兒童狀況,積極提倡及締造正向及以「兒童為本」的家庭教育。同時需增強兒童對潛在危險的警覺性,學懂分辨及拒絕不恰當的身體接觸以及了解適切的求助方法。另外,隨著網絡普及,不法之徒透過網絡誘騙兒童的個案亦有增加,反映兒童使用網絡之安全意識亦需要全面提升。 總體而言,虐兒個案數字的上升趨勢,或與社會整體之舉報意識提升有關。是次警方公佈之數據中,有四成舉報者為老師及社工,隨著強制舉報機制立法,相關數字或會再次提升。本會樂見社會舉報意識已有所提升,有助及早發現社區隱藏之虐兒個案,遏止兒童受到嚴重傷害。同時亦樂見警方在保護兒童方面作出的努力及對易受傷害證人之支援。惟望政府同時進一步加強業界支援及公眾教育,一方面讓兒童工作者熟習面對懷疑虐兒事件的處理方法,另一方面提升公眾對相關法規的了解及警覺,以免墮入法網。 最後,虐兒事件的通報,只是保障兒童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培幼會再次鼓勵所有兒童相關機構防患於未然,訂立「守護兒童政策」,進一步普及「守護兒童文化」,共建「守護兒童」之都。   有關國際培幼會(香港)的近期守護兒童工作 培幼會近年在本地積極推動「守護兒童政策」,除了提倡在機構層面以政策、程序、人員及文化、問責四個範疇加強規範教職員行為,以減低兒童受虐風險之外,亦留意到家長及兒童教育之需要。 過去數年,培幼會陸續推出「身心小主人」、「不、跑、說」等家長、兒童及公眾教育活動,希望家長及兒童透過繪本、遊戲、公眾講座等認識兒童之權利,普及「守護兒童」文化。 為了進一步加強社區教育,培幼會今年開始與不同的幼兒教育機構合辦「守護兒童」教職員、家長及兒童工作坊。除了增加與家長與兒童交流的機會,了解他們的切身問題外,同時提供一系列翔實有趣的教材,協助幼教機構持續加強對家長及兒童的教育,全面提升「守護兒童」意識。* 培幼會早在數前年已大力推廣兒童相關的網絡安全教育。於去年完成「同知童心‧守網同行」計劃,透過出版刊物、到校工作坊、校園大使、封面及標語設計比賽等推廣網絡安全意識。現時,培幼會亦將相關經驗,融入至兒童工作坊之中,全面提升兒童於網絡及於現實環境的自我防範意識。有見及此,國際培幼會將繼續加強工作,建立切合教職員、家長及兒童不同需求之培訓及綜合資源平台,為業界提供適切支援。 國際培幼會定期舉辦「守護兒童」相關工作坊,對象涵蓋教職員、家長或兒童,讓兒童學會保護自己,成年人能掌握與兒童相處的合宜界線。 *「守護兒童」教職員、家長及兒童工作坊現時只向幼兒教育機構提供服務,詳情請向本會查詢。 [1] 國際培幼會、香港民意研究所。(2021年)。《家長、兒童及教育界守護兒童政策研究》。頁7及11。取自https://www.plan.org.hk/wp-content/uploads/2021/09/PLAN_CSP_parent_children_survey-report_final_pori_.pdf

從穆斯林男童受傷事件 反思普及「守護兒童」文化的必要性

國際培幼會(香港)得悉近日一名13歲男童在一所古蘭經教育中心(madrassa)上課時,疑被導師用手打男童背部和臉部導致左眼受傷,並因視網膜脫落需接受眼部手術。培幼會會現對男童及其家庭致深切慰問,期望受傷兒童早日康復。並感謝有關單位合力迅速應對,為事件作適切跟進。   是次機構懷疑虐兒事件固然令人痛心,然而更讓人關注的是該事件中家長懷疑受害兒童並非第一次遭受體罰,早本前在受傷後未有即時向家長反映情況;[1]亦有報道機構內多於一名兒童受虐,反映事件並非偶然。虐兒事件的通報,只是保障兒童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要全面預防機構內出現虐待兒童事件,需由培養守護兒童文化做起。培幼會再次鼓勵所有兒童相關機構防患於未然,訂立「守護兒童政策」,重點加強對兒童工作者的守護兒童培訓;同時採取合理措施以減少兒童在機構內受到傷害或虐待的風險,讓機構上下各員工都受相同的規範管束,預防校內發生虐兒事件。   培幼會早前參考各地區的相關法規及標準,制訂《守護兒童政策》建議框架,當中涵蓋四大範疇及二十項標準(見附錄),期望能為政府及業界提供實證為本的參考,協助機構制訂《守護兒童政策》,保障兒童在機構內的安全。   報道亦指,同班同學的家長聯絡事主,指自己子女亦曾被老師掌摑,因害怕外界會對他們的文化及宗教產生誤解,希望男童家人不要報警。[2]這反映各界需持續提升大眾、特別是兒童及家長對「兒童權利」及「守護兒童政策」的認識,為家長及兒童充權,破除部份人士對懷疑虐兒事件「家醜不出外傳」的態度,同時建立開放兒童友善、以兒童福祉為先的觀念及文化。   另外,涉事地點並非根據《教育條例》註冊的學校,其工作人員亦未被納入《強制舉報虐待兒童條例草案》強制舉報人士之涵蓋範圍。是次事件是一個警示,反映事實上其他界別的兒童相關機構,包括體育機構、教會、補習班或興趣班等等教育中心內的員工,亦會在日常工作中經常接觸兒童,在預防和識別懷疑虐待兒童個案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政府應適時考慮將強制舉報人士擴展至更多兒童相關工作者,並提高其預防及識別虐兒事件的能力,為兒童建立更穩健的安全網。   [1] Muslim Council of Hong Kong, 2023. Retriev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599600388999943&set=a.117829263293596 [2] 文匯報。(2023年)。《穆斯林男童胞姊:同學也曾被老師掌摑》。取自:https://www.wenweipo.com/epaper/view/newsDetail/1690412025798463488.html

國際培幼會(香港)歡迎新任董事局主席梁賀琪女士

國際培幼會(香港)宣佈董事局成員梁賀琪女士於二零二三年七月一日開始出任董事局主席,接替韋安袓先生一職,而韋安袓先生將留任國際培幼會(香港)董事局成員,繼續為培幼會服務。 梁賀琪女士於2015年起擔任國際培幼會(香港)董事局成員,梁女士站在教育前線30年,多年來透過教育啟發青年及女性潛能,全面發展,實踐理想。梁女士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翻譯系及於歐洲大學取得工商管理博士學位,並為遵理集團創辦人及精英匯集團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主席。梁女士於2012年創立遵理教育基金,資助綜援家庭或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報讀高中補習課程,累計共有過萬名學子受惠,創業30年,梁女士在2007及2008年曾榮膺「中國百名傑出女企業家」。她亦於2019年成立非牟利慈善機構「向上游教育慈善基金」,旨在為本港青少年提供向上游的推動力,激發他們學習、發展創意及正向思維。 國際培幼會(香港)衷心感謝韋安祖先生於過去13年的卓越貢獻,有賴其遠見、熱誠和傑出的領導,機構得以不斷發展,實踐使命。韋安祖先生自2010年擔任培幼會董事局成員,並於2014年出任董事局主席。韋安祖先生非常重視機構透明度及誠信,任期內致力加強機構管治;制定內部支出指引,確保審慎運用資源;在採取行動前,會考慮各種潛在風險。在韋安祖先生的帶領下,培幼會得以透過不同籌款項目,集結更多資源協助發展中國家兒童改善生活,並帶領團隊在本港開展及推動守護兒童工作,防患未然,預防兒童受虐。 韋安祖先生表示:「梁女士在過去八年一直致力與其他董事局成員就培幼會的發展方向及機構管治提供寶貴的意見,亦身體力行參與培幼會多項活動,以自身的影響力鼓勵更多人行善。她更於2017年隨培幼會到斯里蘭卡探訪,了解當地女童的境況及培幼會的工作如何賦權當地女童改善生活,更於不同場合分享探訪經歷,以喚起更多人關注發展中國家女童的需要。此外,她多年來積極支持培會「愛女孩起跑活動」,鼓勵其他人參與,籌款支持培幼會推動女童權益工作,她亦十分支持培幼會在本地推行守護兒童工作,並於其轄下的教育集團率先訂立「守護兒童政策」,為兒童建立安全的成長環境。憑著梁女士的卓越管理經驗,相信她定能帶領培幼會繼續前進,為更多兒童及女童爭取應有的權益,讓他們可以在安全環境下成長,發揮所長,實現理想!」 梁女士表示:「我非常榮幸獲邀擔任國際培幼會董事局主席,我亦特別感謝剛卸任主席的韋安祖先生,於過去多年來帶領董事局成員為培幼會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韋安祖先生一直以來的建議和指導對機構的策略發展方向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促進機構茁壯成長。」 梁女士補充:「現今的衝突戰亂、氣候災害、環境衛生等問題,令兒童及女童的身心健康與福祉受到更多的威脅。我會無懼挑戰,竭力帶領團隊堅守機構使命,繼續為發展中國家及本地兒童謀求福祉,捍衛兒童權益。我相信在總幹事蕭美娟博士的領導及全體同仁努力下,培幼會必能穩步邁進更光輝的一頁。」          梁賀琪女士於2023年7月1日正式出任國際培幼會(香港)新任董事局主席。

回應「強制舉報虐兒機制」規定之建議 懷疑虐待兒童個案強制舉報規定意見書

國際培幼會一直關注本地兒童及青年之身心發展。本會欣聞政府擬就強制虐兒舉報機制即將立法,此為防止兒童受到更大傷害的重要舉措。既可以鼓勵兒童相關專業人士履行守護兒童的責任,亦可促進早期介入懷疑虐待兒童個案。本會於去年下旬提交意見書,期望政府可考慮循下列兩個方向,令強制舉報機制更易落地執行及發揮更大效用,主要建議如下: 擴展強制舉報人士涵蓋範圍 將強制舉報人士擴展至更多兒童相關工作者,包括體育機構、教會、補習班、以及兒童相關社福機構的前線員工及機構主管,規定有關人士須向當局舉報機構內發生的懷疑虐兒事件。 為兒童相關機構提供清晰指引 政府當局為兒童相關機構提供清晰的指引,協助其建立內部懷疑虐兒事件通報機制,以配合新法例。例如社會福利署就《服務質素標準16》向機構提供清晰的指引,說明機構應該要採取什麼合理步驟來避免兒童服務使用者免受侵犯,進一步減低兒童受虐風險。機構可跟據國際培幼會(香港)「守護兒童政策」標準2之「訂立明確的行為守則,列明對待兒童的恰當及不恰當行為」及標準10之「評估機構日常運作及各類活動對兒童的傷害風險,並作出風險管理措施」,列明機構會採取何等合理步驟及程序預防兒童免受侵犯,例如禁止日常成人與兒童不必要的單獨相處、進行不定時巡查,加強預防侵犯事件發生;同時亦可按照標準14「向員工提供守護兒童的培訓和支援」及標準15「向義工和合作伙伴提供守護兒童的培訓和支援」,向持份者提供清晰定義說明何謂侵犯,並在日常營運中加入相關知識的培訓,如提供講座及宣傳以提升各人對該議題的認知及了解有關舉報程序。

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朱敏健先生出席 國際培幼會X Cosmopolitan「愛‧女孩」 起跑!活動  呼籲支持女孩權益 1,300名參加者邁步拯救童婚女孩

國際培幼會(香港)與女性時尚生活雜誌Cosmopolitan HK於4月7日合辦第五屆「『愛.女孩』起跑!」慈善跑活動, 逾1,300名參加者報名參與10.11公里、3公里賽事及1公里親子跑賽事,籌款幫助發展中國家女孩爭取權益及公義。 基於貧窮及重男輕女的傳統文化,全球每年有1,200萬名女孩被逼未成年結婚,從此失去上學讀書、實踐人生抱負的機會,甚至面對早孕及家庭暴力的威脅。今年活動以「邁步拯救童婚女孩」為主題,希望藉此集結各方力量,幫助更多弱勢女孩逃離童婚的厄運。 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朱敏健先生應邀出席活動並擔任主禮嘉賓,身體力行支持女童權益。 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朱敏健先生應邀出席「『愛.女孩』起跑!」活動啟動禮並擔任主禮嘉賓,朱先生不但在本地致力推動弱勢社群的平等機會,亦十分關注發展中國家女童所面對的困難與挑戰,希望鼓勵更多人為弱勢女孩爭取權益,推動性別平等。朱先生聯同大華銀行有限公司大中華區行政總裁葉楊詩明女士、國際培幼會董事局成員梁賀琪女士、司徒廣釗先生及總幹事蕭美娟博士、Cosmopolitan HK總編輯Sally Tse 、義務活動大使林奕匡先生、余香凝小姐及義務星級跑手蔡思貝小姐主持啟動儀式,翻轉手持的圖案板,展示「『愛.女孩』起跑!2023」及「邁步拯救童婚女孩」,為活動揭開序幕。隨後,朱先生與一眾嘉賓前往起跑線,主持嗚槍及領跑儀式,為參加者打氣。 國際培幼會董事局成員梁賀琪女士於致辭時表示,今年活動首次開放予男士參與,感激參加者不分性別為女童權益挺身而出。         於活動典禮上,國際培幼會董事局成員梁賀琪女士致歡迎辭,感謝大家對活動的支持及參與:「童婚令無數女孩斷送一生幸福,面臨輟學、早孕及家庭暴力等風險,身心受害。培幼會深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致力支持面臨童婚風險的女孩繼續學習,讓她們擁有掌握人生自主權。活動今年首次開放給男性參與,看到大家不分性別為女童權益起跑,實在令人鼓舞!」是次慈善跑籌得的善款將會用作支持國際培幼會於孟加拉的反童婚項目,為面臨童婚風險的女孩提供獎學金以延續學業,擺脫童婚厄運,活出自主人生。 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朱敏健先生(左四)、大華銀行有限公司大中華區行政總裁葉楊詩明女士(左三)、國際培幼會董事局成員梁賀琪女士(左二)、司徒廣釗先生(右四)及總幹事蕭美娟博士(中間)、 Cosmopolitan HK總編輯Sally Tse(左一)及義務活動大使林奕匡先生(右二)、余香凝小姐(右三)及義務星級跑手蔡思貝小姐(右一)主持啟動儀式,展示大會主題「『愛.女孩』起跑!2023」的圖案板。  國際培幼會董事局成員梁賀琪女士(左一)及司徙廣釗先生(右一)頒發感謝狀予活動贊助商。 合辦機構Cosmopolitan HK 總編輯Sally...
Read More

國際培幼會推出全港首套《幼稚園守護兒童實務守則》預防幼童受傷害 免費向全港幼稚園派發 提供三項全新網上證書課程 到校面授工作坊

香港保護兒童會轄下院舍「童樂居」爆出虐兒醜聞,至今累計 34 名職員被起訴,引起社會高度關注,不少幼稚園業界及家長亦擔心不已,惟感束手無策。為加強公眾對「守護兒童」的認知,及鼓勵全港幼稚園實施《守護兒童政策》,國際培幼會(香港)編撰及推出全港首套《幼稚園守護兒童實務守則》(《實務守則》),獲21位專業顧問就內容修訂提供寶貴的專業意見。《實務守則》涵蓋以幼稚園暨幼兒園為主一系列於校內預防幼童受傷害的風險控制措施、解釋機構及教職員之「照顧責任」、建議與兒童相處之合宜界線、以及在機構創建兒童友善文化的關鍵,期望可以填補現行法規及程序未盡之處。該《實務守則》即將在四月份向全港千間幼稚園免費派發,培幼會亦會同時推出網上學習平台,加强與兒童相關機構之員工的守護兒童知識,預防兒童受虐。 伍絜宜慈善基金多年支持培幼會守護兒童工作,董事會成員陳凱豐先生冀望《守則》能造福幼兒教育界,保障兒童福祉。國際培幼會(香港)董事局成員梁賀琪女士(左)及總幹事蕭美娟博士(右)向陳凱豐先生(中)致感謝狀。 國際培幼會(香港)於3月30日舉行「共建『守護兒童之都』《幼稚園守護兒童實務守則》及網上學習平台」發佈會,介紹該會之「守護兒童政策」及《幼稚園守護兒童實務守則》,並演示了網上學習平台 — 國際培幼會「守護兒童」網上證書課程的功能。發佈會還邀請了幼兒教育界嘉賓五邑工商總會校董周慧珍女士、崇真會白田美善幼稚園校長伍蓮芳女士、以及路德會陳蒙恩幼稚園副校長黃小玲女士出席,就早前參與《幼稚園守護兒童實務守則》試閱計劃,分享經驗和心得。同場,亦邀請得立法會議員田北辰議員,BBS, JP、李浩然議員,MH, JP、狄志遠議員,SBS, JP及陳家珮議員,MH等發表評價,彼此交流寶貴的意見。 三位參與《幼稚園守護兒童實務守則》試閱計劃的校長崇真會白田美善幼稚園校長伍蓮芳女士(右二)、五邑工商總會校董周慧珍女士(左二)及路德會陳蒙恩幼稚園副校長黃小玲女士(左一)分享他們的看法以及在訂立「守護兒童政策」的經驗。   一眾關心兒童福祉的立法會議員包括田北辰議員,BBS, JP(中)、李浩然議員,MH, JP(右二)、狄志遠議員,SBS, JP(左一)、陳家珮議員,MH(左二)聚首一堂,期望業界能攜手保護兒童身心健康成長。 國際培幼會(香港)董事局成員梁賀琪女士致歡迎辭表示,「業界對『守護兒童』的意識及關注與日俱增,推出《幼稚園守護兒童實務守則》不單回應了社會需求,為本地教育機構釋疑解難,更有助鞏固兒童權益。感謝伍絜宜慈善基金之贊助、義務專家團隊及前線教職員的支持,讓我們一同建立兒童安全網。」國際培幼會(香港)總幹事蕭美娟博士介紹國際培幼會之「守護兒童政策」及《幼稚園守護兒童實務守則》時表示,「面對繁重職務及社會的期望,以及近年的虐兒事件都令教育工作者百上加斤,我們期望《幼稚園守護兒童實務守則》能為幼教界人士提供切實的實務參考,讓各幼稚園同工更自如地將守護兒童的理念融入在日常工作當中,以及透過網上自學資源平台令相關人士能快捷地獲得有用資源,掌握如何履行守護兒童的實則操作,以保障兒童的安全及老師和學校的聲譽。」 國際培幼會(香港)總幹事蕭美娟博士在發佈會上介紹國際培幼會之「守護兒童政策」及《幼稚園守護兒童實務守則》。 《幼稚園守護兒童實務守則》是根據國際培幼會「守護兒童政策」建議框架,結合幼稚園運作之實際需要,旨在向幼稚園提供一套全面的指引,包括學校應如何對不同的環境、措施及兒童作出風險評估及管理;學校應如何在人員的招聘、培訓及持續發展上建立「守護兒童」文化;學校的舉報機制及如何回應舉報等等;並附以各種情境處理研究分析及一系列文件範本,協助幼稚園及早制訂合適的「守護兒童政策」(Child Safeguarding Policy/ CSP)。...
Read More

回應2023-24年度《財政預算案》公眾諮詢 – 增撥資源 協助兒童相關機構訂立「守護兒童政策」及提升兒童眼部健康

去年10月,政府發表施政報告,建議立法制訂強制虐兒舉報機制。國際培幼會(香港)認為除了訂立「強制舉報機制」以外,亦須加強本港守護兒童機制,防患未然,預防兒童受虐; 而我們亦發現在疫情下學童視力普遍變差。2023-24年度財政預算案發表在即,國際培幼會(香港)早前就財政預算案公眾諮詢,提出以下兩項建議,期望可於本年度表的《財政預算案》中,增撥資源,為兒童建立更鞏固的安全網,同時維護兒童身心健康。 一、鼓勵兒童相關機構訂立「守護兒童政策」 香港保護兒童會童樂居虐兒事件震驚社會,而本會於2021發表首個有關教育界「守護兒童政策」研究,結果顯示逾兩成受訪兒童表示在過去半年內在教育機構內曾遭受傷害/虐待,以及約十分一的受訪兒童表示曾於教育機構遭受體罰,兩者均反映兒童在機構內仍面對一定的傷害風險。政府應迅速採取行動,為兒童相關機構制訂具體方案,溯源根本,減少兒童在機構內受傷害的風險。 為確保兒童在機構內的安全,以及回應不同兒童相關機構在制訂守護兒童措施的需求,國際培幼會建議政府向兒童相關機構就以下兩方面提供足夠資源,鼓勵機構訂立「守護兒童政策」,為兒童建構安全環境:  I. 增加兒童相關機構人力資源投放,包括增聘人手,或委聘外間專家顧問以協助制訂及落實「守護兒童政策」  II. 為兒童相關機構的內部員工和有與兒童接觸的相關人士提供培訓。 二、投撥資源完善學童眼科醫療服務,緩減疫情後視力變差的影響 多項研究,包括國際培幼會於2022年「兒童留聲台」項目中由兒童主導進行的研究均指出新冠肺炎對兒童有著重大的影響。國際培幼會致力推動兒童權益,包括參與權,我們有責任反映本地兒童對不同議題的意見,了解他們正面對的困難及改善方案。  I. 新冠肺炎持續近三年,不少兒童因長時間網課而視力變差。我們建議政府分配資源為4至16歲的兒童進行全面的眼科檢查健康及向有需要家庭孩子提供津貼,添置合適的眼鏡;為家長和學生提供專題講座,提高他們有關眼部健康及護理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