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總幹事探訪

膠袋變書包 貧童待施教

時間飛逝,轉眼又到12月,四處都充滿節日氣氛。相信大家都期待著假期的來臨,亦開始為親友準備聖誕禮物。在這個充滿愛和快樂的節日裏,你又是否想過世界上有許多孩子或許從來沒有收到過禮物?他們每日要為溫飽及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而苦苦掙扎,甚至無法享受上學讀書等基本權利。

每2秒1個女童早婚—遏制童婚 刻不容緩

文:國際培幼會(香港)總幹事 蕭美娟 在扶貧機構工作多年,到過許多國家探訪,親身見證生活在發展中國家的兒童所面對的種種困境。其中,最讓我難忘的莫過於那些童婚女孩。她們在懵懵懂懂時便被逼步入婚姻,生活在悲傷與恐懼中。童婚,奪走了她們的未來,成為了她們一生的枷鎖!

被排斥的人生:無國籍家庭的艱辛生活

文:國際培幼會總幹事 蕭美娟 早前,一名美聯社記者揭露泰國「血汗海鮮」的報道在世界引起迴響,此報道更獲得普利茲新聞獎最高榮譽「公共服務獎」,並解救了數千名來自緬甸、柬埔寨、老撾等國家的奴工。在這之前,我們又何曾想到,我們吃的每一口魚和蝦,也許都沾著這些漁奴的血和淚呢?

培幼會助悲慘童工上學讀書 (星島日報訪問)

本港兒童功課壓力大,玩樂時間少,造成一個個城市悲劇,可是世界的另一個角落,有更多更悲哀的故事。國際培幼會總幹事蕭美娟走訪印度的貧民窟,目睹在滲着臭味、食水變黃的環境裏,幾歲大的童工蓬頭垢面在執垃圾,十六歲大的孩子從沒上過學,出生起便做丫叉養家。她哭訴兒童應該上學識字,讓知識改變命運,否則他們長大後,甚至是下一代,仍會是廉價勞工。記者 梁崇碧 攝影 蘇正謙 「我沒想過小朋友可以一個字都唔識」,蕭美娟曾見過童婚、外勞,乃至災後家庭支離破碎的慘況,可是說起童工,她還是忍不住淚水。她哭訴十六歲的麗莎(Nisha)自小開始,便在家中幫忙做丫叉,至今隻字不識,兩個妹妹現在都上學去了,留下麗莎在家中繼續工作,「她頗傷心,覺得自己已經長大,可是還未讀過小學,兩個妹都在讀書,她覺得很不舒服。」 從早到晚工作只為三餐 不過,妹妹們回家後,還是要幫忙工作,一家人每天不停手,可以做到二百個丫叉,賣得一百盧布左右(約十港元),僅僅能應付基本飲食所需,說起麗莎的讀書情況,「母親也沒法回應,為了生計,可以怎樣?」 蕭美娟說,麗莎在訪談間還是不停手的在工作,蕭美娟送她一枝筆,跟她說「雖然你不懂得寫字,但希望以後還有機會學習」,麗莎尷尬地上前拍照,雙唇緊閉,像看到從沒出現過的希望,悲喜交集。 失去童年應有權利和色彩的,不止是麗莎,在單親家庭長大,現在已經十四歲的前立(Chinna),一樣是家中經濟支柱,每天從早到晚,都在製作膠花,然而收入只得十三至十六元港幣,維持三餐溫飽也成問題。蕭美娟指前立已經像機械一樣工作,問到不上學原因,他只是淡淡回應說:「如果我去上學,誰幫媽媽到市場賣膠花?」 國際勞工組織(ILO)最新數據顯示,全球童工人數到達一點六八億,超過全球兒童人數的一成。走訪貧民窟,她目睹街上有幾歲大的孩子在執垃圾、一班十多人的學童,全部都曾經在垃圾堆中工作,蕭美娟直言,印度童工的情況比中國的更為嚴重,「就算在北京和雲南,都有小朋友執垃圾,可是情況不會嚴重到無書讀,印度連基本教育都不行。」 印度最基本教育都沒有 她續指,貧民窟裏學校質素參差,不止學生,連老師都不來上課,加上政府容許十四歲或以下兒童在家中工作,父母知識水平低,不知道學習的作用,便讓下一代繼續做童工。而她認為,童工問題根本原因是貧窮,貧民為維持一家人生計,無奈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孩子長大後,因為知識水平低,還是要做低下層,甚至是高危工作,例如建築工程,「(貧民)自己無讀書,又不會教下一代讀書,不斷輪迴,繼續貧窮。」 培幼會給貧民現金援助做小生意,改善他們生計、設立保護兒童組織,監察孩子上學的情況,並設立非正式教育中心,讓兒童有機會銜接主流學校,蕭美娟希望能讓知識改變兒童的命運,「這是一條漫長的路,但總比一世人都做家庭式工作好,即使不能重回校園,讀過書,至少將來買東西也不會被騙。」 原文:星島日報(4月12日)

尼泊爾地震後六個月:震後餘生 重見希望

尼泊爾地震已發生六個月,造成近9,000人遇難,超過800萬人的生活受到影響,包括320萬名兒童,經濟損失達80億盧比 (8億美元) ,也逼使多70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18歲以下的兒童數量佔尼泊爾總人口數的44%,他們是國家未來的希望。但是,地震令35,000間教室被毀,導致100萬名兒童失去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