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國際培幼會
最近幾個月的社會事件成了家家戶戶離不開的話題,家庭成員、朋友、師生關係,都起著微妙變化。作為家長的,有時或會因與子女持不同的看法和意見,而出現爭拗或衝突,但畢竟愛子女心切,每位父母最大的心願莫過於孩子能平安、快樂和健康地成長。
家庭的起源來自於愛,理應是相互包容、諒解和溝通的地方。同時,家庭該是培養孩子成長的避風港,在紛擾的世代中,家長應如何在社會事件上與子女有效溝通,我們希望與大家分享一些要點。
1. 適應變化的世界
家長要明白,世界在變,孩子在變,家長不能不變。家長自己的成長歷程與孩子不一樣,如科技發展、教育制度、社會環境等等,部分家長有時會停留在自己成長的經歷與孩子溝通,可是,世界不斷地轉變中,若停留在昔日的成長模式,便有機會造成兩代的隔閡。因此,與時並進,了解孩子現時的學習模式,與孩子有同一個步伐,溝通才得以接軌。
2. 以開放態度聆聽
家長應時刻保持正面開放的態度。現在,孩子的思考充滿創意與激情,家長必須常常保持正面開放態度,鼓勵子女分享對事件的感受和意見,用心聆聽孩子的心聲,嘗試理解。聆聽孩子的心聲很重要,縱使大家在社會事件上各有立場,語氣平和的意見交流是成熟溝通的關鍵。試想像,最親近的家人都拒絕聆聽他們的想法,他們會感到無奈和失望。明白家長對事件都有一定的情緒,先緩和自己的情緒,才能以正面開放的態度,打開胸襟聆聽孩子的心聲,這過程讓孩子感到被尊重和關顧,家長就自然能進一步了解孩子的想法。
3. 客觀分析和討論
面對不同的社會事件,不同的年齡、背景、教育程度等,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一個共融的環境應可包容不同的立場,特別是自己的「家」。家長要明白,「贏了場交,輸了個家」並不值得。因此,在討論社會事件上,應客觀分析和不帶任何主觀批判性,開放更多的討論空間,避免把自己的立場強加於孩子身上,特別是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現今社會日新月異,資訊百花齊放,溝通再不是單一的方式,故此,家長不宜強加個人的想法予孩子之上。
4. 維護孩子的權利
根據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孩子是有參與和表達意見的權利,家長及成人應予以尊重,孩子關心社會是好的,家長的角色是讓孩子明白每件事情均有不同程度的結果,分析利弊,提醒他們要慎重衡量得失,而不是阻攔孩子參與任何活動。家長要知道壓迫越大反抗力度更大,良好的溝通,打開了互相理解之門,自然亦減少了很多衝突的時刻。
過去數個月發生的社會事件令人痛心,對大眾造成一定的影響,家長要與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建立正面的關係,才能更好守護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