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國際培幼會
在新冠疫情衝擊下,無論打工的,上學的,做生意的,生活、工作、以致人際關係,都有形形式式的轉變,遮蓋的臉龐下,都埋藏著千般不同的心情。國際培幼會一向十分關注孩子與其家人的心性狀態,與大家分享一下如何透過「起」、「承」、「轉」、「合」來教養孩子好好管理情緒,陪伴孩子走過高高低低。
1. 無風「起」浪時
人的情緒有起有伏,大人小孩都一樣。情緒本身沒有好與壞,看到歡愉的事情會感到快樂;遇到不順心之事會感到傷心失望。人的情緒往往因外在因素而引「起」,但我們亦可以在日常好好裝備自己,應對各種人生順逆。隨年月增長,人生經驗的累積,我們會對周遭不同的處境有更多理解、辨識及處理能力,以致我們更容易駕馭壓力和應對情緒。因此,作為家長,如能好好在孩子情緒起伏時從中陪伴,及時疏理,並予以適當的引導,孩子便能從每次經驗中成長,並認識自己情緒及覺察感受,從中摸索出應對情緒的方法,為每次浪「起」做好準備。
2. 「承」接孩子
大人小孩都有自己的情緒,所以家長都能理解,負面情緒突然來襲的一刻,說教或批判等都並不湊效,更會帶來反效果。孩子的情感需求沒被滿足,對未來發展會構成影響,忽視或放任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打壓又會慢慢對否定情緒,那麼,家長應如何應對?其中一個原則就是先「處理心情,後處理事情」。家長可幫助孩子用語言來描述情緒,以同理心應對他的感受,如當孩子拒絕吃飯而鬧情緒,可以試說「媽媽知道你生氣,因為你現在只想看電視」。當孩子的情緒被正視後,下一步再慢慢與孩子講道理,用心平氣靜的語調表示:「你不吃飯,會令媽媽很心痛和擔心,你現在需要多點營養成長啊!」若孩子聽從你的話把飯吃了,家長可以即時回應:「孩子,媽媽看到你吃飯了,真棒!」若家長能夠覺察孩子的情緒,並能承接與安撫,不是用粗魯謾罵或暴力恐嚇的方式表達,孩子是會明白的。他們亦會從中學懂以恰當的方式表達情緒。
3. 「轉」化負面情緒
遇上逆境時,很多人往往都會從壞處想,很容易掉進負面情緒的漩渦,家長應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好榜樣,從日常生活培養孩子正面樂觀的態度。要是家長本身愛抱怨,習慣以悲觀的思考模式看待事物,孩子亦會隨之潛移默化,一旦遇到挫折和壓力,便會同樣消極和逃避。因此,家長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從日常生活上多感恩、多角度思考,學習把負面情緒「轉」化為正面的想法。例如,當工作繁重時病倒了,被負面情緒支配會問「為什麼在這個時候病倒呢?工作會受影響或前進不了!」,而正面態度就是「是時候讓自己休息休息,休息後能有更多的力量和智慧處理工作,效率會提升呢!」事情總有正反兩面,讓孩子慣性找出每件事情的正向面,他們的人生就會更快樂更滿足。
4. 全力配「合」
父母能平心靜氣地與孩子溝通,以正面的態度應對事情,讓孩子在融洽、關係親密的家庭中生活,孩子會變得樂觀開朗、樂於助人。故此,父母需「合」力為孩子營造一個具安全感的成長環境,讓孩子感到被愛,發展出較健全的人格,父母是孩子的典範,是對孩子影響最大、最深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些小動作,都會印在孩子的腦海裡。所以,父母好好守護夫妻關係,相親相愛,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孩子就能保持穩定的情緒,在喜樂中成長。
國際培幼會守護兒童網有更多關於守護兒的資訊及工作坊,如想了解更多,歡迎到國際培幼會「守護兒童網」訂閱守護兒童的消息,並加入成為培幼守護會員。